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结果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公开>人大建议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8号建议答复的函

访问量:

关联稿件:

李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科学统筹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从严从紧,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为进一步补齐短板,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强化产业全过程监管服务,规范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安全处置,防范化解环境风险。2022年11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发挥监测预警作用、防范我市锂电产业环境风险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地应在全市涉锂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含污水处理厂总排口)下游的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含饮用水源地)加装特征污染物(氟化物和铊)在线监测设备,且在线设备与市、县两级水质自动监测管理平台联网。目前,已完成9套主要河流断面和82家企业废水、雨水排口氟化物和铊的在线监测设备。同时要求各地提高对相关饮用水源地水质中铊的手工加密监测频次,确保饮水安全。202212月印发了《关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锂电新能源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从持续调优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污染防治水平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2023年1月,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宜春市涉锂电主要行业生态环境监管标准(试行)》,明确含锂瓷土矿山开采、锂云母选矿、锂盐、二次提锂、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等5大涉锂主要行业执行的环保监管标准

2.拓宽应用,破解尾砂锂渣难题。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宜春市含锂瓷土矿尾砂尾泥锂渣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技术研究、制定行业标准、支持项目建设、强化推广应用、提高锂渣筑路应用、实施消纳收储管理等十项具体措施这是全省第一个针对含锂瓷土矿尾砂尾泥锂渣综合利用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强化创新引领6月,市政府与江西理工大学签约共建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加快推进矿山采选冶和尾砂锂渣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围绕锂电产业开展揭榜挂帅,宜春天卓锂云母锂渣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永兴特钢锂渣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列为市级揭榜挂帅项目。依托科技专项,今年4月编制出台了全省第一个碳酸锂锂渣应用地方标准“锂渣在水泥、混凝土行业应用技术规程”。市公路事业中心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单位组建研发团队,攻关锂渣直接替代土方进行路基填筑和大掺量运用于路面基层的应用技术,并开展了试验路段铺筑,试验检测数据良好,锂渣大掺量应用于路基填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发展综合利用项目取得较好成效。例如,宜春天卓利用锂渣制备新型墙体建材年消纳锂渣15万吨;武汉三源特种材料公司合作,以锂渣为原料生产泡沫建材、锂渣改性微粉等产品,项目达产后每年可消纳锂渣70万吨。永兴特钢引进源喆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锂渣、粉煤灰等制备水泥掺合料,每年可消纳锂渣140万吨。

3.加强监管,规范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对企业投资事项实行年度计划管理。指导出资监管企业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报告,并指导企业按计划规范实施,定期进行调度,开展督导检查;二是完善债务风险管控监测机制。指导市发投集团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各企业设立了“风审会”“投审会”等风控机构,将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重要子企业纳入内审年度计划,定期调度企业债务情况,监测企业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等重要负债指标,精准识别债务风险,筑牢债务风险“防火墙”。三是建立投资全过程监管体系。出台了《宜春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宜春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投资参股管理办法》《市属国有企业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事前加强规范、事中注重监控、事后强化问责。以建立统一的“资金池”、设立穿透式“电子眼”为核心,强化预算管理,统筹资金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企业投资全过程监管。四是创新监管模式。按照宜春市政府《优化推进市本级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明确企业功能定位,建立了“1+N”国有企业体系新架构。实行授权放权,在市发投集团探索建立综合管理中心和业务管理中心“双中心”,对“1+N”体系企业对重大事项协助审核把关、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统揽、对国有企业融资进行统筹、对同类事物进行集约化监管。

4.主动服务,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一是保障用电,市发改委向省能源局、省供电公司强力争取对锂电产业的电力建设支持,2022年较往年至少多争取10亿元电网建设资金;大力协调头部企业的自建电站需求,报送并纳规锂电产业自建110KV输变电工程5个、35KV输变电工程14个。二是保障用气(天然气),多次与中石油江西销售分公司、省能源局、省天然气管网公司对接,争取到干洲-奉新省天然气支线(设计输量7亿立方/年)、万载-宜丰支线(设计输量6亿立方/年)并向省能源局争取将两条管线纳入江西省“十四五”天然气发展规划。三是保障用汽(蒸汽),推进宜丰、奉新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保障锂电项目用汽。 四是及时化解矛盾。2023年4月,组织包括锂电领域企业在内的280余家用气企业,走进燃气企业,通过专家讲解、现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天然气价格互动体验,化解供气企业与用气企业矛盾,优化营商环境。

5.创新驱动,助推科技攻关提速。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聚焦锂电产业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研发后补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积极壮大为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目前,全市共有锂电新能源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7家。同时,积极组织30家锂电企业加入了江西省锂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二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与国内“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借力“大院大所”的高端资源,大力推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以创新平台为依托,聚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技术研发。与江西理工大学开展共建的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围绕锂电全产业链存在的“卡脖子”难题,组织科技攻关,目前已立项开展了“锂云母选矿尾矿高值化利用技术”“锂云母提锂废渣综合回收锂铷铯与高值化利用技术”“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开发与应用”等多个项目。目前,全市共建设锂电新能源领域省级创新平台3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市级创新平台36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平台体系。三是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举办了国家级大院大所新能源(锂电)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宜春活动。5位院士、27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1位专家出席活动,征集了一批技术需求,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企业、科技人才的赞许肯定,展现了宜春蓬勃的产业发展动力和生机盎然的创新活力,促进了国家级大院大所与宜春合作交流深化拓展。大力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特派团,2022年,面向全国各大院所选派26名锂电专业博士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派驻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助力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同时还通过省级重大人才计划,积极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共30人。四是积极开展科技项目支持针对锂电产业全链条的技术难题,布局科技项目攻关,尤其通过“揭榜挂帅”“沙场赛马”等方式攻克瓶颈难题及关键核心技术。比如,针对锂资源和尾泥尾渣处理问题,争取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了宜春时代的“低品位锂云母矿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锂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两个研究专题科技经费1000万元,南氏锂电的“锂云母锂渣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420万元,宜春学院的“低品位锂矿高效清洁选矿技术与产业化”项目;针对锂电池技术应用问题,立项支持了宜春国轩的“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市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了宜丰国轩锂业的“锂资源高效开发与清洁利用新技术研究”项目,永兴特钢的“锂云母提锂副产品(锂渣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天成锂业的“锂的绿色高效提取与尾矿综合利用”项目,金辉再生的“锂云母尾泥全废大宗利用及推广”项目等。通过实施这些重大科技项目,将有力破解制约我市锂电产业的技术难题。

6.招才引智,实施人才筑链行动。实施市委书记领衔人才工作项目——锂电新能源首位产业人才筑链行动,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锂电首位产业。一是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宜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宜春市锂电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明确锂电产业人才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定期发布锂电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二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围绕锂电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针对产业高端人才,修订完成《宜春市人才引进培养办法》,出台《宜春市关于支持重点企业使用人才专项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等。三是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连续多年组织锂电领域企事业单位赴东北、西北、西南等地重点高校参加江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自2017年以来,连续年组织锂电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引才,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上海、武汉举办高层次人才产业对接会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做实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切实抓好《宜春市涉锂电主要行业生态环境监管标准(试行)》《关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锂电新能源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条举措》两个纲领性环境监管文件的贯彻执行,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生态保护”原则,严守开发红线

2.做细企业服务。进一步树牢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及时掌握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特别是要切实解决企业在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供给,特别是在平台建设、招引人才、增资扩产等方面,给予企业充分支持,为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助力企业发展提速增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出更多服务企业的创新性举措,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3.做活科技创新抓好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合力解决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大力支持产学研用成果转化,促进院企对接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展好锂电新能源产业人才铸链攻坚行动,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帮助企业招才引智。抓好尾砂锂渣消纳处理工作,跟踪标准制定、科研课题、产业化项目进展,坚持用科技手段拓展消纳处理渠道。鼓励锂电企业建设国家、省、市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承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并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