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红色文化

“三沙”合成才有力量——林瑞笙在水江宣传革命道理

时间: 2022-10-13 07:40 来源: 宜春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号: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围剿”。水江所在的宜萍苏区也和其他苏区一样,处在艰难岁月。在这紧要关头,湘鄂赣省委决定派出一批干部深入苏区开展对敌斗争,进行思想动员,增强苏区干部群众的革命斗争意志。大约是10月下旬的一天,原省委书记、时任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林瑞笙来到宜萍边区的桐木做工作。几天过后,由地下交通员的带路,他翻山越岭,来到了萍七区的十九乡小洞。

林瑞笙来小洞前就知道, 1930年10月后,湘赣边区不少区苏机关在这里驻扎过,群众基础较好。晚上,林瑞笙在木瓜冲赖自廷家秘密召开座谈会,宜萍县政治保卫局长赖自廷,省苏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小洞党组织负责人吴德祥,赣西北特委军事干事刘天才等参加会议。在会上,林瑞笙说“现在大敌当前,形势对我们很不利,在这非常时期,对敌斗争要讲究策略,不能硬拼,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要巧妙灵活。同时,要做好群众思想稳定工作,不能因眼下敌强我弱的情况,产生悲观情绪我们是苏区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党的干部,要带领群众展开革命斗争。国民党是“刮”民党,他们就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革命一定会胜利。”林瑞笙接着又说:“团结才会出力量。大家知道“三沙合成”的道理吗?我们都是农村人,做房子都要用“三沙”砌墙,泥水匠用黄泥、沙子、石灰三样材料用水搅拌,三样材料合成后,凝聚在起,形成三沙合力”。

与会同志听了林瑞笙“三沙合成”的通俗道理,心里如点亮一盏明灯,对做好非常时期的苏区群众工作,开展革命斗争活动更有信心了,深知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才能共同对敌,取得革命成功。

第二天,赖自廷、刘天才、吴德祥等带着林瑞笙来到小洞麻衣庙。庙的左侧,有处小石洞,清泉如莹,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流向村外,流向远方。赖自廷说:“小洞的村名就是这样来的。”林瑞笙风趣地说:“小洞、小洞,别有洞天。敌人有南京,我们有小洞,小洞赛过小南京。”

同志们听后,不由得都笑了。

接着,林瑞笙在赖自廷的带领下深入大塘面、黄泥岗、沙洲上、麻衣庙脚下、株树下等村庄深入农户,听取小洞乡苏干部与群众的想法,每一处都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眼前敌强我弱,我们一定要注意斗争方法。国民党是我们的敌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会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林瑞笙在小洞调查3天,吃住在赖秋明家,每天吃的是红薯粥、薯丝饭,外加一点萝卜。赖家执意要去弄一点好吃的,被林瑞笙制止。他说:“你们吃什么,我也一样,不能搞格外的菜给我吃。”

赖秋明说:“你初次来到我们小洞山沟里,这叫我怎么好意思呢?”

林瑞笙:“秋明,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一家人啊,你不随便一点,更让我不好意思。”

这天,吃过早饭后,林瑞笙说:“自廷,我要赶回去开会,这里的工作你要多操心啊!”

赖自廷回答说:“请放心,我一定尽力做好工作。”

林瑞笙勉励赖自廷后,说:“秋明,这是我的三天伙食钱,收下吧!”

站在旁边的赖秋明见林瑞笙交饭钱,让他一时非常尴尬,连连说道:“你在我家吃的是红薯,还交饭钱,我可不会收!”赖秋明坚持不肯收饭钱。

林瑞笙说:“秋明,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在老表家吃饭,一定要交伙食费,这是纪律啊,我可不能违犯。”

站在一旁的赖自廷说:“赖叔,你就收下吧。”

林瑞笙交了伙食钱后,才踏实地离开赖秋明家。

赖秋明望着林瑞笙远去的背影,不停地自言自语说:“苏区干部作风真是过得硬啊!

1934年7月,林瑞笙奉调回中央工作。由于前往中央苏区的路途艰险,年底到达湘赣苏区时,中央红军早已出发长征,遂奉命留萍乡大安里指导萍乡县委工作。1935年春,国民党萍乡“保安团”四五百人“围剿”大安里。为保存有生力量,3月中旬,县委向宜春古庙一带转移,4月初到达万龙山。

一天傍晚,大雾迷漫,县委在白术坳搭棚驻扎。由于连日劳累,同志们倒头便睡。第二天天微亮,林瑞笙叫醒大家,布好岗哨,然后带领彭余庆、陈国智及两名警卫员,外出竹笋,为大家准备早餐。大约个把钟头后,忽听驻地枪声四起。林瑞笙立即拔出手枪,命令彭余庆等绕道登上驻地两侧高地,包抄敌人,自己则带领警卫员从正面扑向敌人。林瑞笙进入阵地时,发现游击队正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情况非常危急。他当机立断,绕道抄敌后路。随之,登上两侧高地的战士们也开火了。突然四面受伏,敌人一时晕头转向,惊惶失措。林瑞笙趁机下令撤退。这时,敌人怀疑游击队援军赶到,赶快掉转枪口向林瑞笙方向疯狂扫射。当他们发现自己中了“调虎离山计”时,县委和游击队早已转移。这时,正面吸引敌人火力的林瑞笙和两名警卫员,却被重重包围。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和一块巨石作掩护,不断射杀敌人。不多时,两名警卫员先后牺牲。林瑞笙悲痛欲绝,旋即纵身跃上巨石,用枪口对准敌人。下午,彭余庆、陈国智返回阵地,发现林瑞笙已经牺牲。彭余庆特意在棺内留下一绺红色毛绳为记号,又在墓前植下一棵松树,以便日后寻找。

新中国成立后,彭余庆带领林家后辈在白术坳找到了林瑞笙的坟墓,并亲手掘寻忠骨。当一绺红色毛绳显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潸然泪下,哽咽着呼喊:“林瑞笙同志!林瑞笙同志……”后来,他们把烈士遗骨安葬在烈士家乡芦溪县林家坊村,供后人缅怀。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