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宜春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目 录
一、概述 7
1.1 编制目的 7
1.2 规划期限 8
1.3 编制依据 8
1.4 规划范围 9
1.5 编制内容 9
二、宜春市发展基础 10
2.1 区域概况 10
2.1.1 地理位置 10
2.1.2 社会经济条件 12
2.1.3 气候环境条件 13
2.1.4 产业布局 15
2.2 能源资源条件 21
2.2.1 太阳能资源条件 21
2.2.2 风能资源条件 23
2.2.3 天然气资源条件 26
2.2.4 生物质能资源条件 29
2.2.5 地热能资源条件 31
2.2.6 土壤及污水热能资源条件 32
2.2.7 水资源条件 32
2.2.8 煤炭资源条件 32
2.2.9 石油资源条件 33
2.3 能源利用现状 35
2.3.1 能源消费结构 35
2.3.2 能源利用结构 35
2.3.3 能源利用工程 39
2.3.4 电网建设现状 45
2.4 小结 49
三、需求预测 52
3.1 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52
3.2 电力需求预测 53
3.3 冷负荷需求预测 57
3.4 气负荷需求预测 59
3.5 小结 60
四、城市能源利用研究现状及政策 61
4.1 能源先进技术应用 61
4.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61
4.1.2 风力发电利用技术 62
4.1.3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64
4.1.4 清洁煤技术 67
4.1.5 氢能利用技术 68
4.1.6 热泵利用技术 69
4.2 能源资源政策 70
4.2.1 国家政策 70
4.2.2 地方政策 75
4.3 典型能源利用工程 76
4.3.1 国外利用工程 76
4.3.2 国内先进能源利用工程 78
4.4 小结 80
五、城市能源规划目标 80
5.1 指导思想 80
5.2 主要目标 81
5.3 规划原则 84
5.3.1 总体原则 84
5.3.2 电网规划原则 85
5.3.3 新能源规划原则 87
5.4 主要任务 87
5.5 保障措施 90
六、宜春市城市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92
6.1 区域级能源利用 93
6.2 用户级能源利用 96
七、城市能源规划方案 99
7.1 城市智慧能源大脑 99
7.2 电网规划方案 101
7.2.1 电源规划 101
7.2.2 220kV及以上电网规划 102
7.2.3 110kV电网规划 102
7.2.4 35kV电网规划 104
7.2.5 10kV及以下电网规划 107
7.2.6 新能源接入规划 109
7.2.7 充电设施接入规划 110
7.2.8 智能化规划 113
7.3 新能源规划方案 114
7.3.1 光伏规划 114
7.3.2 风电规划 121
7.3.3 生物质能规划 122
7.4 水电规划 125
7.5 天然气规划 125
7.5.1 建设目标 125
7.5.2 管道及储气设施规划 126
7.5.3 加气站规划 126
7.6 传统能源规划方案 127
7.6.1 煤炭规划 127
7.6.2 成品油规划 128
八、结论与展望 128
8.1 主要结论 128
8.2 展望 130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能源系统的发展与更替、能源网络的进步与升级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020年是我国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为“十四五”布局谋篇的关键一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全国能源行业也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规模化石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城市能源系统作为一个生态节点,能源的生产、运输、转换、利用等多过程贯穿于生活各个环节,其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67%,并且产生超过70%的碳排放,因此做好城市能源发展规划,将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突破点。
2020年9月和12月中国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占比达到25%的承诺,又在2020年两会上,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的是国家会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占比的目标分解至各省,省再分解到各设区市。如此,未来若不能完成目标任务,则辖区内的企业将需要向其他区域购买碳指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投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产品竞争力。为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优化能源结构,需要从全局出发,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并落实到项目当中。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其中,规划现状年为2020年。
1.3 编制依据
江西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2015—2020)
宜春市中心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送审稿)(2018—2035年)
宜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8—2030年)
宜春市中心城区燃气专项规划(2009—2030)
宜春市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2030)
宜春市电网发展规划(2017—202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第一批光伏发电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第二批光伏发电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江西省风电项目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市域、县域两个层级。
市域为宜春市行政辖区全域,总面积为1.87万km2。
县域包含宜春市代管的丰城、高安、樟树3个县级市以及管辖的万载、上高、铜鼓、奉新、靖安、宜丰6个县。
1.5 编制内容
首先概括性梳理宜春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经济、人口现状,以及宜春市的产业布局;详细梳理宜春市各种能源的资源条件,分析宜春市对太阳能、风能、天然气资源、电力系统、生物质能等不同类型的能源利用情况。
其次,根据宜春市现有能源消费和需求情况,进行电力、供冷以及用气负荷方面的预测。
再次,论述现有城市能源利用的先进技术和利用形式,阐述国家、地方层面针对能源利用的鼓励政策,通过了解国内外的能源利用工程,学习城市能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然后,提出宜春市城市能源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构建不同层级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继而,提出宜春市能源规划方案,针对电网系统、风光新能源发电、以及天然气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规划规模,各县(市、区)规划规模,以及重点规划项目情况。
最后,对整体规划进行总结及展望,探索性的提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二、宜春市发展基础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km,南北宽约174km。全市面积18777.14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18%。宜春市辖袁州1个市辖区和万载、上高、铜鼓、奉新、靖安、宜丰6个县,代管丰城、高安、樟树3个县级市,23个街道、97个镇、59个乡。
图2-1 宜春市位置示意图
(2)区位交通
宜春境内有京九铁路、沪昆铁路复线相互交汇。京九铁路穿过境内丰城、樟树两市,沪昆铁路经过丰城、樟树、袁州区三地。
宜春境内现有公路16515km,形成了以320、105国道和沪昆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武吉高速公路为主轴、17条省道为主骨架、81条县道、261条乡道为联络线的干支公路网络。
宜春水资源丰富,水系较为发达,形成了以赣江为主要航线,连同袁河、锦河、潦河、抚河组成的水路运输网。市境内共有港口12个。
总体来看,宜春境内区位交通东西向发达,南北向不畅通。从交通形式看,宜春是典型的铁路、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类型,航空交通正在建设,水运交通逐渐萎缩。从发展趋势看,宜春将仍然以公铁组合为主、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1.2 社会经济条件
截至2020年,宜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87亿元,同比增长3.7%。全市常住人口500.77万人,人均GDP达到5.57万元/人,城镇化率达56.35%。
表2-1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人口情况
县(市、区) |
2020年常住人口(万人) |
占全市人口比重(%) |
袁州区 |
112.17 |
22.4 |
丰城市 |
106.56 |
21.28 |
高安市 |
74.47 |
14.87 |
樟树市 |
48.56 |
9.7 |
万载县 |
48.64 |
9.71 |
上高县 |
34.38 |
6.86 |
铜鼓县 |
11.64 |
2.32 |
奉新县 |
26.86 |
5.36 |
靖安县 |
12.18 |
2.43 |
宜丰县 |
25.30 |
5.05 |
合计 |
500.77 |
100 |
根据平均增长率法,市域总人口达到633万人,城镇人口380.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
表2-2 2025年宜春各县(市、区)人口情况
地区 |
年末总人口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农村人口 (万人) |
城镇化率(%) |
袁州区 |
124.14 |
82.84 |
41.3 |
66.73 |
丰城市 |
158.14 |
71.03 |
87.11 |
44.92 |
高安市 |
91.05 |
59.60 |
31.45 |
65.46 |
樟树市 |
62.02 |
38.13 |
23.89 |
61.47 |
万载县 |
62.21 |
45.33 |
16.88 |
72.88 |
上高县 |
40.50 |
28.16 |
12.34 |
69.55 |
铜鼓县 |
13.90 |
7.81 |
6.09 |
56.18 |
奉新县 |
34.83 |
20.96 |
13.87 |
60.19 |
靖安县 |
15.65 |
8.89 |
6.76 |
56.82 |
宜丰县 |
30.86 |
17.84 |
13.02 |
57.81 |
合计 |
633.28 |
380.59 |
252.69 |
60.10 |
2.1.3 气候环境条件
(1)气候条件
宜春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全市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7.7℃,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冬季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29.6℃,东部高于西部;春秋季各县(市、区)气温差异较夏季小,比冬季大;无霜期256天—281天,高安最长,万载最短;极端最高气温41.6℃,1953年8月16日出现在袁州区;极端最低气温-15.8℃,1991年12月29日出现在奉新县。多年平均气温17.9℃。
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为1624.9mm,各县(市、区)年降水量1545.6mm—1736.3mm,铜鼓最多,丰城最少。全市多年平均风速1.83m/s,多年平均极大风速7.0m/s,东风为主导风向。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737.1小时,以丰城最多(1864.9小时),铜鼓为最少(1500.1小时)。
(2)地形特征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1794.3m,位于靖安九岭尖;最低海拔18m,位于丰城药湖。境内多山地、丘陵,其中山地占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
市域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区域呈低山、丘陵。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m以上。南部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袁州区属低山丘陵地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面和北面的区境边缘,占全区总面积的21.7%;丘陵分布在区境中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7%;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袁河两岸,以及丘陵地貌中夹插的小块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17.6%。
2.1.4 产业布局
目前宜春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制造业布局
坚持以集群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为路径,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打造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分类施策,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式发展,在区域竞争中构筑新优势。
新能源(锂电)产业。做大锂电池产业,形成汽车、电池材料的新能源(锂电)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推动锂电产业向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拓展,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挥本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进一批生物药创新成果和化学药物项目落地,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优做强特种电机和建筑工程机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教育装备办公设备产业,布局发展一批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主动融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环保治理技术设备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锂电)材料、化工新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服务业布局
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水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有效顺畅衔接。加快推进国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和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物流中心,推进高安建筑陶瓷、丰城商贸、宜春经开区综合业务、樟树医药化工、万载烟花鞭炮危险品等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能力。
1)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综合服务型:建设宜春彬江物流小镇、樟树河西港区港城一体化等集产业、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以明月山机场为依托,打造湖田空港综合物流园。推进宜春铁路综合货场(物流中心)建设。以浩吉铁路为依托打造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铜鼓城西火车站物流园。
口岸服务型:推动宜春陆港建设,加快建设樟树河东港、高安陆港和万载烟花爆竹监装平台,推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
商贸服务型:打造宜春中心城区智慧快递物流核心区,吸引顺丰、中通、圆通、申通、百世、韵达等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入驻,并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增强宜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丰城、樟树、高安快递物流园区建设。
生产服务型:推进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樟树智慧医药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2)冷链物流工程
规划建设高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建设袁州区彬江冷链物流、丰城市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江西供销(铜鼓)冷链物流园、高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
3)城乡配送工程
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城乡末端服务网点三级城乡高效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机关、学校、大中型小区和乡镇快递末端网点全覆盖;实现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解决农村快递投递“最后一公里”。
4)应急物流工程
宜春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江西昌鹤(高安)医疗物资储备项目、江西康诺(铜鼓)医疗设备及医用耗材仓储物流园项目。
(3)产业经济化布局
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推进数字化治理建设,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建设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推进新能源(锂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大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培育引进,打造全省数字开发区标杆。
宜阳新区: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宜春市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市政务、行业数据资源,承载全市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动漫、网游、电竞、直播等数字文创产业,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三大平台,充分运用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打造“掌上明月山”,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的云端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省智慧旅游的样板。
袁州区:围绕医药产业、新能源(锂电)、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农业、服务业等主要产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城”。
樟树市:推进樟树智慧医药物流园建设,以“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为抓手,构建“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形成新的智慧型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示范样板。
丰城市:推进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建设,以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推进“5G+工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形成数字化产业集聚区。
靖安县:推进“环保大脑”建设,丰富生态环境大数据,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加快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康养产业数字化,打造以生态、旅游为支撑的智慧康养一体化平台,建成全省智慧康养基地。
奉新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数字经济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纺织等行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高安市:规划建设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以“全产业链汽贸”和“供应链物流”为支撑,培育智慧物流、智能智造、数字贸易、智慧乡村等生态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供应链物流枢纽节点和中国汽贸物流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智慧高安”。
上高县: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园,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改造,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铁路经济产业园,打造赣西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示范区。
宜丰县: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3+N”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型业态,努力打造“智慧宜丰”“数字宜丰”。
铜鼓县:主动搭建银企对接、校企对接、产销对接平台,推进有机农业大数据中心、铜鼓县游客集散中心及智慧旅游、医共体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大健康”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
万载县:推进“智能安监”在全县所有花炮、矿山、化工、建筑等高危行业的运用,发展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创产业,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小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2.2 能源资源条件
2.2.1 太阳能资源条件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雾雨多,在北纬30°—40°地区,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多。
图2-2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单位:千瓦时/m2/a)
宜春市全市属短日照地区,昼夜变化较小,年内太阳辐射总量处于一般水平,10年的市内全年日照总时数为1620.2小时,属于四类地区。其中分布特点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地处北部的靖安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872.4小时,南部袁州区为1734.9小时。濒临赣抚平原的丰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全市最长,为1935.7小时,地处西北山区的铜鼓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496.8小时。
从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经济性而言,总辐射辐照量超过1000千瓦时/m2即具备经济开发价值。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在4460MJ/m2左右,即1239千瓦时/m2。其中丰城太阳辐射量最多,为1288千瓦时/m2,铜鼓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少,为1146千瓦时/m2。从下图可以看出,宜春市内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地区为丰城、樟树、高安、奉新。
图2-3 宜春市太阳能资源分布
目前政策环境下,林地、荒地指标少,国家政策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适合用于建设光伏电站的多为水面、废弃矿区。对于大型电站,装机容量在20MW以上(占地200亩)的电站具有良好的实际经济效益。
2.2.2 风能资源条件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我国离地10m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千瓦,50m高度的风能资源比10m高度多1倍,约为5亿多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我国风能资源分布见下表所示。
高度 |
10m |
30m |
50m |
应用于并网 风力发电 |
|||
风功率密 度等级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
1 |
<100 |
4.4 |
<160 |
5.1 |
<200 |
5.6 |
|
2 |
100~150 |
5.1 |
160~240 |
5.9 |
200-300 |
6.4 |
|
3 |
150~200 |
5.6 |
240~320 |
6.5 |
300-400 |
7 |
较好 |
4 |
200~250 |
6 |
320~400 |
7 |
400-500 |
7.5 |
好 |
5 |
250~300 |
6.4 |
400~480 |
7.4 |
500-600 |
8 |
很好 |
6 |
300~400 |
7 |
480~640 |
8.2 |
600-800 |
8.8 |
很好 |
7 |
400~1000 |
9.4 |
640~1600 |
11 |
800-2000 |
11.9 |
很好 |
图2-4 我国四类风资源区区域结构
江西省风力主要布局在鄱阳湖流域的宜春片区,宜春风向的季节特点是冬季冷空气从北侵入,盛行偏北风,从赣北区域侵入。夏季热暖气从南流入,盛行偏南风,从赣南区域流入。
宜春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宜春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部县市如丰城、高安、靖安和奉新等地,而西部区域由于受南北山脉阻挡,风资源相对贫乏。
图2-5 宜春市风资源分布
根据Freemeso风能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分析,宜春市5m/s及以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288万千瓦;排除生态红线等制约因素,初步确认宜春市现阶段可开发风能资源180万千瓦(风速≥5.0m/s),其中114.5万千瓦初步具备电网接入条件。
如按4.8米/秒风速标准统计,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543万千瓦,较5.0米/秒标准增加255万千瓦。
表2-4 各县(市、区)风资源潜在开发容量(万千瓦)
县(市、区) |
5m/s风速 |
4.8m/s风速 |
靖安 |
3.6 |
17.74 |
上高 |
7.331 |
13.74 |
铜鼓 |
29.3 |
42.96 |
万载 |
22.4 |
31.25 |
奉新 |
3.9 |
16.74 |
宜丰 |
9.594 |
12.02 |
袁州区 |
24.4 |
42.63 |
樟树 |
62.1 |
89.28 |
丰城 |
29.3 |
134.9 |
高安 |
96.5 |
141.8 |
合计 |
288.42 |
543.06 |
2.2.3 天然气资源条件
(1)储量
天然气资源是指经过人们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已探明的、地下蕴藏的并可被利用的天然气数量。所以天然气资源量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技术进步而改变,因此,人类消费天然气形成这样一个链:资源量→可采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前者不断为后者提供数量。
图2-6 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图
中国天然气生产以常规天然气为主,并有少量非常规天然气,如页岩气和煤层气。
宜春市处于燃气分布边界,总体储量不高;由于原煤储量相对丰富,市内年抽采煤层气1.2亿m3。
(2)油气长输管道
2019年中国油气管道长度达12.66万km。天然气管道具有网络性特征,因此天然气管道较输油管道更多。中国石油所占长输管道的百分比最高达69%。
宜春市已有油气长输管道共674.68km,年运输天然气可超过430亿m³。共有16条运输管道途径宜春市,其中已投运管道主要途径袁州区、丰城、高安、宜丰、上高和樟树地区;在建工程主要涉及万载、铜鼓、靖安及奉新地区。
2020年4月,省天然气管网工程—万载支线项目得到有关部门核准,并开工建设。宜春至万载天然气管线设计全长55.21km,由西气东输宜春分输站经渥江,沿宜万同城快速公路,经上高县西南(上高与万载交界处),止于万载工业园区万载末站。
宜春市建成加气站共11座,在营业加气站7座,停业加气站4座。在营业加气站中CNG加气站3座、LNG/CNG合建站3座、LNG加气站1座。
(3)天然气消耗量
随着LNG和管输国际贸易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到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7.8%。
2020年江西省天然气消费总量30.6亿m³,较2015年增长22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7.8%,较全国年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约4.2%,较2015年增加1.5个百分点。
2020年宜春市天然气消费总量5.66亿m³,较2015年增长162%,“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0.09%。
图2-7 2015年和2020年全省各地市天然气消耗量情况
(4)天然气存储
截至2021年,宜春市现有储气能力为1503.6万立方米。其中已建成储气能力1147.6万立方米,正在建设的为194万立方米,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开工的为162万立方米。
在现有储气责任主体中,城燃企业为1329.2万立方米,地方政府174.4万立方米。
图2-8 宜春储气责任主体结构
2.2.4 生物质能资源条件
生物质能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来源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以及潜在的人工培育生物质能源、各类能源农作物、能源林木等。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树、柳树、甘蔗和藻类生质燃料、沼气牛粪等。
城市中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还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污水污泥以及园林垃圾等进行垃圾发电。
(1)秸秆资源条件
宜春市秸秆资源较为丰富。2019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318.84万吨,燃料化利用量21.84万吨,利用率达到6.85%。
表2-5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布情况 单位:万吨
区域 |
理论 资源量 |
可收集 资源量 |
综合 利用量 |
其中: |
||||
肥料化利用量 |
饲料化利用量 |
燃料化利用量 |
基料化利用量 |
原料化利用量 |
||||
袁州区 |
49.23 |
35.13 |
32.15 |
24.49 |
7.23 |
0.43 |
0.00 |
0.00 |
奉新县 |
34.27 |
24.10 |
22.15 |
21.05 |
0.06 |
0.45 |
0.00 |
0.60 |
万载县 |
34.15 |
24.53 |
23.37 |
20.72 |
0.17 |
2.48 |
0.00 |
0.00 |
上高县 |
36.14 |
23.99 |
21.59 |
20.02 |
0.08 |
1.44 |
0.05 |
0.00 |
宜丰县 |
29.85 |
22.19 |
21.39 |
20.87 |
0.19 |
0.34 |
0.00 |
0.00 |
靖安县 |
10.64 |
9.07 |
8.38 |
7.44 |
0.05 |
0.88 |
0.01 |
0.00 |
铜鼓县 |
4.87 |
3.74 |
3.49 |
3.42 |
0.07 |
0.00 |
0.01 |
0.00 |
丰城市 |
111.63 |
86.09 |
78.83 |
70.87 |
2.26 |
5.42 |
0.07 |
0.21 |
樟树市 |
64.60 |
62.21 |
57.56 |
48.58 |
3.65 |
5.28 |
0.00 |
0.04 |
高安市 |
76.19 |
54.07 |
49.93 |
31.86 |
11.49 |
5.11 |
0.08 |
1.37 |
合计 |
451.57 |
345.15 |
318.84 |
269.31 |
25.25 |
21.84 |
0.22 |
2.22 |
(2)垃圾资源条件
根据宜春市2020年末总人口情况,城市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1.1kg/cap·d,农村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0.65kg/cap·d计算,可产生垃圾总量约5000吨/日,垃圾资源可利用量较为丰富。
表2-6 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地区 |
人口总量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城镇垃圾 (吨/日) |
农村人口 (万人) |
农村垃圾 (吨/日) |
垃圾总量 (吨/日) |
袁州区 |
116.8 |
46.83 |
515.13 |
69.97 |
454.81 |
969.94 |
丰城市 |
149.31 |
57.29 |
630.19 |
92.02 |
598.13 |
1228.32 |
高安市 |
87.76 |
34.37 |
378.07 |
53.39 |
347.04 |
725.11 |
樟树市 |
60.78 |
23.98 |
263.78 |
36.80 |
239.20 |
502.98 |
万载县 |
57.91 |
22.01 |
242.11 |
35.90 |
233.35 |
475.46 |
上高县 |
38.5 |
16.43 |
180.73 |
22.07 |
143.46 |
324.19 |
铜鼓县 |
13.85 |
5.24 |
57.64 |
8.61 |
55.97 |
113.61 |
奉新县 |
33.64 |
12.81 |
140.91 |
20.83 |
135.40 |
276.31 |
靖安县 |
15.27 |
5.84 |
64.24 |
9.43 |
61.30 |
125.54 |
宜丰县 |
29.98 |
11.64 |
128.04 |
18.34 |
119.21 |
247.25 |
合计 |
603.80 |
236.44 |
2600.84 |
367.36 |
2387.84 |
4988.68 |
2.2.5 地热能资源条件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据勘测,在距地表2000米以内的浅层范围内,热能资源储量大约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燃烧的热能,若可采率为1%,那么也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可开发资源量。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地热,温度高于150℃;中温地热,温度在90-150℃;低温地热,温度低于90℃。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可进行供暖、制冷、双循环发电、制造罐头食品、脱水加工等;在50-100℃的温度条件下,可进行温室供暖、家用热水、工业干燥等;低于50℃的环境下,可进行淋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等。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之中。构造活动带资源量较集中,如西藏、云南、四川一带和东南沿海福建、江西、广东、台湾一带,以及辽东、胶东一带。
宜春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地热水资源位居全省第二,分布地热区20处,主要分布在袁州区温汤地区、九岭地区(靖安、铜鼓、宜丰、万载、奉新)、丰城荷湖-樟树店下。查明储量15039吨/天,以100℃以下的中低温为主。因此无法用于发电。
2.2.6 土壤及污水热能资源条件
在全市范围内,丰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共3座。其中,工业园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3万吨/日,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处理能力为2万吨/日和4万吨/日。可在周边适度开发污水源热泵供能系统,用于周边园区和居民用能。
2.2.7 水资源条件
宜春市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8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2亿m3,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79.23亿m3,年人均占有水量3402m3。
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有108条,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55条。主要河流有赣江及其支流袁水、锦江,修水支流潦河。
2.2.8 煤炭资源条件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
从地区来看储量、产能来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新疆、安徽七个省份,所以我们的煤矿资源总体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目前原煤的产量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
江西省宜春市原煤储量5.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0.7%,列全省第一。宜春属依靠外输煤供应地区,境内有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新余1000万吨煤炭储备基地是赣西地区重要的煤储基地。
现有省属煤矿4处,全部分布在丰城,核定产能163万吨/年。
从现状来看,山西和流舍煤矿的矿井属性较好,但产量相对较低;曲江和尚庄煤矿产量较高,但矿井存在危险系数较高。
2.2.9 石油资源条件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等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
在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旗下都有数个大油气田。其中隶属中石油的有: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延长油田、新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塔里木油田等;隶属中石化的有: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汉油田等;隶属中海油的有:渤海油田等。
图2-9 我国石油资源和主要油田分布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山东和渤海湾等地区,消费则覆盖全国,中心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2.3 能源利用现状
2.3.1 能源消费结构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比2019年增长2.3%;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2020年我国单位产值GDP能源消费为0.4895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0.1%。
2020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2789.87亿元,同比增长3.7%;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194.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61%。2020年宜春市单位产值GDP能源消费为0.451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07%。
2.3.2 能源利用结构
(1)各类型电源装机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05.2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74.6万千瓦、风电装机23.0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93.1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4.42万千瓦。
图2-10 2020年宜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类型
2020年宜春市的电力全口径装机规模635.26万千瓦,同比增长15.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占全市全口径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8.05%,同比增长20.77%。
表2-7 2020年宜春市发电装机规模(单位:万千瓦)
项目 |
火电 |
水电 |
风电 |
光伏 |
生物质 |
装机容量 |
330 |
174.6 |
23.08 |
93.16 |
14.42 |
总装机 |
635.26 |
||||
可再生能源装机 |
305.26 |
||||
新能源装机 |
130.66 |
从各类型能源装机容量来看,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0.57%,水电占比27.48%。在新能源装机容量中,以光伏为主,占总装机容量的14.66%,风电占比3.63%,生物质占比2.27%。
图2-11 2020年宜春市各类能源装机容量占比
从各县(市、区)电源装机情况来看: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以及宜丰县无火电装机,全部为可再生能源。樟树市和丰城市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相对较低,低于50%;上高县、袁州区、万载县以及高安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在50%-90%之间。
表2-8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能源项目装机规模
(单位:万千瓦)
县(市、区) |
电力总装机 |
火电 |
可再生能源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 |
靖安县 |
135.30 |
|
135.49 |
100.00% |
丰城市 |
345.33 |
284.25 |
60.57 |
17.57% |
高安市 |
61.02 |
27.65 |
33.36 |
54.68% |
奉新县 |
20.47 |
|
20.48 |
100.00% |
袁州区 |
17.35 |
4.00 |
12.26 |
75.40% |
铜鼓县 |
12.03 |
|
11.97 |
100.00% |
宜丰县 |
11.77 |
|
10.98 |
100.00% |
万载县 |
12.76 |
3.90 |
8.47 |
68.47% |
樟树市 |
15.76 |
9.30 |
6.42 |
40.85% |
上高县 |
6.24 |
0.90 |
5.25 |
85.36% |
合计 |
638.03 |
330.00 |
305.26 |
48.05% |
(2)各类型电源发电量
2020年宜春市全口径发电量为194.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4%。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2.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8%,占全市全口径总发电量的21.87%。
全市全年新能源发电量13.3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发电总量8.99亿千瓦时,折合为26.9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7.0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1万吨。
表2-9 2020年宜春市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类型 |
火电 |
水电 |
风电 |
光伏 |
生物质 |
发电量 |
152.04 |
29.21 |
2.14 |
6.85 |
4.38 |
总发电量 |
194.62 |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
42.56 |
||||
新能源发电量 |
13.37 |
从各类型电源发电量占比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1.87%,其中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6.87%,水力发电占比15.01%。在新能源发电中,以光伏发电为主,占总装机容量的3.52%,风电占比1.1%,生物质占比2.25%。
图2-12 2020年宜春各类型电源发电量占比
从各县(市、区)情况来看: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以及宜丰县全部为可再生能源。樟树市和丰城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低于20%;上高县、袁州区、万载县以及高安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均在60%-90%之间。
表2-10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能源项目发电情况
(单位:亿千瓦时)
县(市、区) |
总发电量 |
火电 |
可再生能源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 |
靖安县 |
15.14 |
|
15.16 |
100.00% |
丰城市 |
154.89 |
144.91 |
9.98 |
6.44% |
奉新县 |
4.29 |
|
4.29 |
100.00% |
高安市 |
4.14 |
1.58 |
2.56 |
61.83% |
铜鼓县 |
2.50 |
|
2.50 |
100.00% |
宜丰县 |
2.26 |
|
2.26 |
100.00% |
袁州区 |
2.21 |
0.29 |
1.94 |
87.00% |
万载县 |
1.91 |
0.22 |
1.69 |
88.47% |
上高县 |
1.81 |
0.67 |
1.14 |
63.03% |
樟树市 |
5.40 |
4.37 |
1.03 |
19.08% |
合计 |
194.57 |
152.04 |
42.56 |
21.87% |
2.3.3 能源利用工程
(1)光伏工程
截至2020年,宜春市全口径光伏项目规模93.16万千瓦,其中,地面光伏电站装机容量55.6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37.47万千瓦。
2020全市全口径光伏发电量6.85亿千瓦时,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36小时年发电量。
图2-13 宜春市光伏项目类型
光伏项目主要集中在高安市、丰城市以及奉新县,其他地区也均有建设。各县(市、区)光伏发电利用情况如下所示。
图2-14 各县(市、区)光伏项目年发电利用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宜春光伏发电量6.34亿千瓦时,平均有效时间1000.1小时。光照资源较为丰富的丰城市、奉新县以及高安市,光伏开发和利用情况较为理想,但樟树市尚未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可在未来加快光伏项目建设和开发。具体光伏项目的运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2)风电工程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已核准风电项目15个,总规模58.08万千瓦。其中已建成并网风电项目5个,总装机规模23.08万千瓦;在建项目4个,容量15万千瓦,核准待建项目6个,容量20万千瓦。
图2-15 宜春市风电项目建设情况
各县(市、区)风电项目情况如下所示。
图2-16 2020年各县(市、区)风电项目年发电利用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宜春市风电项目发电量2.04亿千瓦时,平均有效时间2314.63小时。铜鼓地区略低于丰城市。风电项目具体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3)生物质发电工程
目前宜春市建成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共12个,总装机14.42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3个,装机规模2.9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7个,装机规模10.9万千瓦;生物质沼气发电项目2个,装机规模0.62万千瓦。
图2-17 宜春市生物质发电项目类型
2020全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量4.38亿千瓦时,设备年均利用小时数为3038小时。经调研,万载瀚蓝垃圾电厂和奉新伟明垃圾电厂均于2020年底完工,投运时间较短,将其数据剔除后,各县(市、区)生物质能发电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18 各县(市、区)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
从项目装机容量来看,万载县、袁州区装机规模较大;樟树市、丰城市、奉新县、高安市以及上高县略少;宜丰、靖安及铜鼓未开展建设。
从有效利用时间来看,高安市生物质利用时间最高,奉新县最低。是由于高安市为垃圾发电项目,奉新县为农林生物质项目。
按照生物质不同利用类型来看,垃圾发电项目平均有效利用为4055小时,农林生物质项目为2175小时,沼气发电项目为6462小时。
(4)水电工程
2020年统计,宜春市全口径水电站(厂)共624座,装机容量175.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21亿千瓦时。其中,我市11个县市区建有小型水电站共693座,经2019—2020年小水电清理整改有71座水电站退出,截至目前,实际有水电站622座,装机容量30.60万千瓦,2020年发电量9.38亿千瓦时;水电装机共计174.6万千瓦。
从下图看出,奉新县装机容量最高,为6.57万千瓦,樟树市装机容量最低,为0.32万千瓦。各县(市、区)水电装机容量和利用小时数如下图所示。
图2-19 各县(市、区)水电工程项目装机规模
从利用时间来看,宜春各水电厂有效利用时间在2000—4000之间。
(5)热电联产工程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有燃煤背压热电联产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为143.5MW,分别布局在万载、袁州区、奉新县以及樟树市。项目投建程度各自不同。
其中,万载县工业园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由于无法达到供汽40t/h的最低负荷,企业无法运行。
樟树盐化工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已核准,正在进行安评、环评、能评等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计划2021年初动工。
2.3.4 电网建设现状
1. 供电区概况
2020年底,宜春市共有1个市级供电公司和10个县级供电公司,宜春公司所辖县级子公司情况如下表所示。高安市设立1家民营供电公司,为江西和惠配售电有限公司,供电区域为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主要从事配电网投资建设运营、电力交易、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项目开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业务。
表2-11 2020年宜春公司供电企业数量统计表
年份 |
地(市)级供电企业个数(个) |
县级供电公司个数(个) |
|||
小计 |
其中:直供直管 |
控股 |
代管 |
||
2020年 |
1 |
10 |
10 |
0 |
0 |
全市供电面积9469.9km²,全社会用电量189.42亿千瓦·h,售电量176.0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7625%,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5.04%,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6.33%,综合电压合格率99.98%,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36.66万户,户均配变容量2.49kVA。
其中:宜春市市辖供电面积60.18km²,全社会用电量24.84亿千瓦·h,售电量22.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9699%,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4.42%,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4.94%,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7.35万户,户均配变容量4.9kVA;
县级供电区供电面积9409.72km²,全社会用电量164.58亿千瓦·h,售电量153.4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7368%,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5.48%,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6.5%,综合电压合格率99.96%,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09.32万户,户均配变容量2.18kVA。
表2-12 2020年宜春市公司供电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类型 |
供电面积(km2) |
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h) |
售电量(亿千瓦·h) |
供电可靠率(RS-3) |
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 |
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 |
综合电压合格率 |
一户一表率 |
用户数(万户) |
户均配变容量(kVA) |
市辖 |
60.18 |
24.84 |
22.6 |
99.9699 |
4.42 |
4.94 |
99.99 |
100 |
27.35 |
4.9 |
县级 |
9409.72 |
164.58 |
153.46 |
99.7368 |
5.48 |
6.5 |
99.96 |
100 |
209.32 |
2.18 |
合计 |
9469.9 |
189.42 |
176.06 |
99.7625 |
5.04 |
6.33 |
99.98 |
100 |
236.66 |
2.49 |
图2-20 宜春市供电区域划分图
2. 电源建设情况(略)
3. 充电设施工程
(1)建设规模
2020年8月,宜春市人民发布的《2020年全市充电桩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要在全市范围内新建4000根充电桩,并根据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结合各地人口基数和经济活跃度,对各县市区充电桩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3 2020年宜春各县(市、区)充电桩建设任务分解表
地区 |
现有保有量 (根) |
合众推广计划 (根) |
合计 (根) |
充电桩建设任务 (根) |
袁州区 |
3219 |
2300 |
5519 |
600 |
经开区 |
250 |
|||
宜阳新区 |
200 |
|||
明月山区 |
150 |
|||
樟树市 |
587 |
1200 |
1787 |
500 |
丰城市 |
1108 |
1200 |
2308 |
550 |
靖安县 |
128 |
150 |
278 |
100 |
奉新县 |
583 |
450 |
1033 |
300 |
高安市 |
1218 |
1200 |
2418 |
550 |
上高县 |
398 |
450 |
848 |
200 |
宜丰县 |
187 |
450 |
637 |
200 |
铜鼓县 |
269 |
150 |
419 |
100 |
万载县 |
585 |
450 |
1035 |
300 |
2020年共建设充电桩1455根,其中直流桩681根(专用桩55根),交流桩774根(专用桩11根)。现有交直流桩的数量及容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截至2020底,宜春市共有充电桩1739根,充电桩的交直比为1.14,其中公用桩共有1409根,公用桩的交直比为1.18。直流桩的总功率为82010千瓦,交流桩的总功率为8153千瓦。
表2-14 2016-2020年宜春交直流充电桩情况
年份 |
直流桩 |
交流桩 |
||||||||
数量(根) |
总功率(千瓦) |
充电枪(个) |
公用(根) |
专用(根) |
数量(根) |
总功率(千瓦) |
充电枪(个) |
公用(根) |
专用(根) |
|
2016 |
82 |
6690 |
164 |
20 |
62 |
|
|
|
|
|
2017 |
97 |
12150 |
194 |
|
97 |
|
|
|
|
|
2018 |
54 |
8100 |
108 |
|
54 |
|
|
|
|
|
2019 |
51 |
8200 |
102 |
|
51 |
|
|
|
|
|
2020 |
681 |
82010 |
1384 |
626 |
55 |
774 |
8153 |
1285 |
763 |
11 |
其中:发投 |
338 |
41880 |
698 |
338 |
|
270 |
1939 |
277 |
259 |
11 |
其他 |
343 |
40130 |
686 |
288 |
55 |
504 |
6214 |
1008 |
504 |
|
(2)补贴情况
宜春市充电基础设施从2016年陆续开始进行建设,分年度建设情况如下:
2016年建设袁州(3处10根)、万载(2处9根,)、宜丰(1处6根)、高安(1处3根)、奉新(1处2根)、靖安(1处2根)、丰城(3处14根)、樟树(1处6根)、上高(2处20根)等县(除铜鼓外)共15处82根。
2017年建设17处(铜鼓县、万载县除外,其余均有建设)97根。
2018年在中心城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宜丰县、上高县等8个县共建设15处共计54根。
2019年在中心城区、袁州区、奉新县、高安市、上高县5个县市区共建设了6处51根直流桩。
2020年在全市县(市、区)范围内共建设1455根直流桩。
2.4 小结
通过对宜春市资源条件的调研,区域内可利用清洁能源中,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地热能以及污水热能等相对较弱,不同县(市、区)的资源条件也稍有不同。
表2-15 宜春市各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