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执行公开>规划计划>发展规划

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宜春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第4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1222

  (此件主动公开)

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好《宜春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宜春推进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根据《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按照高站位、宽视野、新理念的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结构、提品质、优布局、深融合、促消费、亮品牌。到2035年,力争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宜春成为弘扬湘鄂赣边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文旅消费的文化旅游强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助推宜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性、引领性力量。


第一章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一)文化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一是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创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年度推荐影片,《我的上高》获第16届电影百合奖的最佳故事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剧奖,电视剧《况钟明断十五贯》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三等奖。戏剧《阳台上的野菊花》《南田印象》《月照山乡》等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文学《活着就是见证》《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获第三届江西省文学艺术奖,《远去的珠音》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入选中宣部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宜春市不断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达到全省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十三五期末,宜春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0个,美术馆3个,文化场馆数量达标,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也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总分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另外,宜春文化”App常态化上线运营,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存量达142TB,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宜春市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在江西省得到推广。

  三是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构筑了覆盖全市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国保单位20处,实现了县县都有国保。形成了中医药炮制、酒类酿造、茶叶和传统食品制作等链条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集群。

  四是广播影视出版成就显著。广电事业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零事故,全市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赣西唯一的国家骨干高山发射台七〇三电视台新台、宜春811台新台的开播,标志着宜春市中波台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重点推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二)文化产业实力逐渐壮大

  一是文化产业突破百亿大关。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7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上市文化企业3家。省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1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单位1085家。2019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务收入118.68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资产总计148.97亿元。

  二是文化企业队伍不断壮大。鸿圣包装、众品鑫包装两家企业荣获中国印刷包装企业百强称号及最佳雇主20称号,荣获此双重荣誉称号的企业在全国仅有4家。江西丝黛、宜春同茂等4家文化企业获首届江西省文化产业金杜鹃奖

  (三)旅游供给水平不断优化

  一是旅游业跨越千亿大关。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突破,即接待游客突破1亿,达1.07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千亿,达1016.27亿元,旅游业实现稳步快速发展。

  二是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在建重点旅游项目63个,总投资超560亿元,同时,圆满承办了2019年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其中,《宋城明月千古情》成为江西旅游演艺新秀;铜鼓汤里成为全省第一个文旅康养型休闲度假景区;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首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景互动讲述红色文化等。

  三是旅游公服水平显著性提升。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60条旅游公路正加快建设,旅游厕所革命高效推进。人性化、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升,宜春智慧旅游云体系、一部手机游宜春”App全部上线。

  四是县市区文旅差异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文旅发展特色初显,整体形成了袁州区温泉 度假、万载县古城 花炮、上高县抗战 银都、宜丰县生态 禅修、铜鼓县红色 绿色、靖安县全域旅游、奉新县农禅体验、高安市元青花 休闲、丰城市文化 工业旅游、樟树市中医药 康养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四)文旅营销推广成效明显

  一是旅游品牌建设持续发力。宜春市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实施旅游景区精品工程,靖安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温汤镇获评全国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称号,明月山荣获最佳休闲养生景区称号等。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4家,基本实现县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增江西省AAAAA乡村旅游点2家、省AAAA乡村旅游点12家,新增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旅游强县1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旅游风情小镇6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7家,重点旅游品牌数量较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

  二是宣传渠道多元化。在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黄金时段和南昌等重点客源市场重要交通枢纽及12306、今日头条等平台投放了宜春旅游宣传广告。相继参加陕西、山东、浙江、北京等国际旅游博览会,在深圳、福州、厦门等举办专场旅游推介会,编制《胜游宜春》旅游丛书、宜春旅游地图、宜春旅游手绘地图等宣传资料积极开展对外宣传。

  三是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持续举办月亮文化旅游节,吸引央视、新华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关注并发布;开设#2019宜春月亮文化旅游节抖音话题,播放量达到1509.4万。各县市区相继开展文化旅游消费月、暑期学子乐游、宜春万载国际花炮文化节、靖安宝峰孝文化庙会等节庆活动。

  (五)文旅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检查出版物发行、印刷复制等经营单位8000余家,收缴各类非法书刊及制品56000多本(册)。部署开展了净网”“清源”“护苗”“秋风”“固边等五大专项行动,全市出版物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及时组织综合执法、公安、国安、市场监督管理、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集中行动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二是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公安、工商等部门参与的旅游联合执法与投诉受理机制不断健全。2016年以来,累计组织行政执法人员2469人次,检查旅游企业1778家,累计受理旅游投诉145起,结案率为100%。通过约谈企业负责人、发布出游警示、招募旅游质量义务监督员等方式,进一步净化旅游市场秩序。

  (六)十三五目标超前达成

  据以下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接待人次破亿,旅游综合收入破千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年翻番的目标提前实现。

        二、存在问题

  (一)旅游格局待重构

十三五时期宜春旅游发展格局为双核三线四游双核明月山核、靖安县核分别位于宜春市最南端和最北端,对全市文旅发展的带动力有限,亟需构建宜春文旅融合全域发展大格局。宜春地处湘鄂赣三省边缘区域,高铁经济下,宜春可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公服效能待优化

  虽然宜春市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较高、成效显著,但其利用效能低,缺乏专业化运营管理。乡镇、社区场馆利用率低,农家书屋配备的管理员多为村镇干部兼职,无法保障正常工作。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旅游供给待升级

   宜春文旅产品结构有待升级,存在突出的三有三缺问题。一是有流量,缺留量。休闲度假类、夜间旅游、自驾旅游、特种体验等新产品业态相对较少,”“”“等综合配套要素不强,游客停留短、消费少现象突出,过夜率很低。二是有精品,缺爆品。有234A级以上景区,但只有一个5A景区,其中5A景区明月山受地理区位限制,对全市的带动效应较弱,并且因自身体制和开发红线的约束,没有达到真正的龙头效应;4A5A升级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很多景区闲置、游客量少,缺乏人气,亟需市场化的思维、专业化的团队盘活。三是有基础,缺联动。中心城区的带动比较弱,如何与靖安、樟树、高安等县市区形成全域联动还需要更多实践;上下游产业延展如会展、节庆、康养养生、智能体验等方面的拓展不够,整个产业链没有形成联动。

  (四)文旅融合待提升

  文旅融合特色产品不足。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与旅游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艺术品市场转化能力弱,缺少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旅游 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医疗、工业等产业融合进程较为缓慢,文旅融合创新效益不明显。同时也呈现出有文化,缺IP。宜春的禅宗文化、月亮文化、状元文化、非遗文化、中医药文化较为突出,但没有做出一个全国叫响的IP。近年来,宜春市围绕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品牌做了一些工作,但品牌缺乏唯一性和地域性,市场反馈效果不佳。

  (五)体制机制待完善

  宜春市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但仍需进一步发挥政府管理、服务和引导的合力,企事业单位创新经营的动力,深化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改革,文化国有企业改革;统筹协调待完善,要打破部门之间壁垒,统筹内部职能,协调外部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文旅资金保障和文旅人才的储备。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大变局催生全球格局激荡变化,双循环促进文旅产业深刻变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正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生消费力是经济复苏的基石,其中,文化和旅游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地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步入全面小康时代的初始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升级对文化和旅游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一、特色文化引领化,与时俱进讲好宜春故事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宜春拥有殷商文化、月亮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要深挖文化内涵,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宜春故事,让宜春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再创辉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宜春。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开拓创新打造健康宜春

  疫情对文旅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短期看是重创,长远看则极大影响了文旅消费走势。目前文旅消费呈现营销模式向云端、出行策略向近端、品质选择向微端、健康需求向前端四大走势。宜春可化危为机,加快塑造文旅品牌,发展虚拟旅游;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创新创业;抢占文旅市场,实现文旅产业的跨越升级,最终打造一个健康卫生、安全有序的健康宜春,带给游客更多的安全感。

  三、宜春区域中心化,激发带动文旅产业动力

  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和江西省高铁经济带建设助力宜春文旅新发展。2019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西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宜春市中心城区,增强赣西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宜春作为江西省高铁经济带四枢纽之一,地处高铁经济发展驱动轴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宜春由湘鄂赣三省边缘区域一跃成为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的中心位置,文旅市场进一步扩大,区域格局迎来新机遇。

  四、数字科技赋能化,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引擎

十四五时期将是应用场景的革命,文旅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将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从而拉动中国数字经济迅猛增长。十四五必将是智慧文旅、智慧广电全面深入发展的五年,科技发展将深刻而广泛的改变整个行业,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因素。而文化和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必将涌现出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新制度,宜春应抓住本次机遇,科技赋能培育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五、区域竞争白热化,严重挑战宜春旅游地位

  宜春旅游增速偏低,旅游收入总量仍未跻入第一梯队。随着九江、萍乡等周边地市旅游业率先进行转型升级,大项目不断落户,品牌形象逐步凸显,旅游营销声势浩大,各省市对客源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周边省市文旅产业快速崛起势必会削弱宜春的竞争优势,宜春旅游发展将迎来挑战。

  六、环保要求严格化,亟需协调保护开发关系

  宜春生态环境禀赋极高,但保护要求愈加严格。宜春生态红线划定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为20.79%,涵盖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等,受生态红线与用地指标制约,多数优质资源服务配套设施欠缺。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突破瓶颈限制,实现宜春的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融合发展成为宜春旅游发展重点难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激发引导内循环消费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市步伐。瞄准让中心城区强起来、让县市区跑起来、让大宜春立起来三大目标,把握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升四大方向,最终文旅助力宜春实现实力宜春、创新宜春、美丽宜春、健康宜春、幸福宜春的美好愿景。

  二、发展定位

  加快建设湘鄂赣边区域文化中心和江西省旅游节点城市,力争打造江西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区,最终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三、发展目标

  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来抓,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宜春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到2025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个工程、七大体系取得明显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宜春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突显,文化和旅游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宜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艺、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代表宜春文化形象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力争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或文华单项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实现系统性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高水准规划建设吴城遗址,做好袁州古城墙遗址、筑卫城遗址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助推宜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便捷高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深入推进。

专栏3-4-1:宜春十四五文化事业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2025年目标值

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

宜春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现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实现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40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达到716

实现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全覆盖

丰城812台完成建设并开播

文艺精品

年均1-2个精品剧目入选国家、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5年间推出510个重点剧目可供加工打磨

5年间推出12个剧目进入国家级大奖行列

5年间推出12部优质电影

5年间推出12个优秀文学作品

文物保护

高水准推进吴城遗址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5处,达到全省占比1518%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20处,达到全省占比1215%

文化场馆

实现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

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12

新增国家二级博物馆23

实现每县建成新博物馆

新设非国有博物馆10

中心城区新增12博物馆场所

宜春美术馆建设打造为国家二级美术馆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完备,文化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高。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以讲好宜春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专栏3-4-2:宜春十四五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2019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

3.9%

5%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

新创建3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

新创建10

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新创建3

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

新创建5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

198

培育100家骨干文化企业,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入统企业数达到300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大众旅游、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旅游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力争年均增长分别实现11%13%以上。支持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引进国际连锁品牌高端酒店和旅行社,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及重要游客集聚区无线网络全覆盖。

专栏3-4-3:宜春十四五旅游业主要指标

具体指标

2019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旅游人次

(亿人次)

1.07

1.7

旅游收入

(亿元)

1016.27

1680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家(明月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新增1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家(靖安县)

新增1

省级旅游度假区

3家(靖安三爪仑、铜鼓汤里、高安巴夫洛)

新增1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家(靖安县)

新增2

省级文旅强县

1家(靖安县)

新增2

5A级景区

1

新增1

4A级景区

22

新增6

5A乡村旅游点

3

新增2

酒店/饭店/民宿

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29(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4)

引进3-5家国际连锁品牌高端酒店或度假酒店;

新增三星级以上酒店12家,新增星级民宿(精品民宿)8

旅行社

71

新增5A旅行社1家、4A旅行社6家、3A旅行社10

  四、发展战略

  (一)文化强市

  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宜春文化的优秀特质,推动宜春历史文化、月亮文化、禅宗文化、古色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宜春新时代文化新高地,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新动能。

  (二)康养崛起

  将绿色作为宜春文旅发展的底色,发挥山青水碧遍地泉的生态康养优势,聚焦大生态、大健康、大康养,建立宜春绿色发展机制全力打造独具宜春特色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成为健康宜春的重要载体。

  (三)融合创新

  全面贯彻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公服体系、新产品新业态、项目建设、市场监管、交流推广等多方面入手,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四)数字文旅

  以科技创新催生宜春文化旅游动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旅游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提质升级,打造数字化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数字化文化和旅游服务、数字化旅游营销、数字化文化和旅游管理,重点在数字化文化和旅游服务方面实现江西领先。

  五、发展布局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尊重宜春特有山水肌理和文化脉络,充分考虑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交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全市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拉动、四带串联的发展新格局,实现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均衡发展。

  (一)一核引领:加快打造宜春城市文化旅游核

  一是重点加强宜春中心城区城市旅游建设。以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思维,布局足够的引客要点迎客要素留客业态,增强中心城区旅游吸引力,擦亮城市品牌。打造好以三大景区、一个园区、一个街区为核心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组团,构建文化城、休闲城、月光城,打造城市旅游核心载体。以袁州古城、宜春禅博园、宜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抓手打造文化体验游,集中展示宜春历史文化、禅宗文化、月亮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深度体验产品,创新数字博物馆、数字非遗馆等数字文化产品,做优月亮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同时做好袁州古城墙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将其作为文化遗址公园来打造,与袁州古城复兴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与打造中心城区新的旅游亮点结合起来,助推宜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强文化城;以华强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宜春文化旅游美食街区为抓手打造休闲娱乐游,做强宜春主题游乐以及宜春版的超级文和友,做优休闲城;以秀江夜游为重点,联动鼓楼商圈、夜市街区、沿江街区三大示范街区打造时尚月光游,引进深夜食堂、光影餐厅、夜间剧场、光影秀、光影博物馆等一批网红打卡业态,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做靓月光城。

  二是持续做强明月山旅游区,构建度假山、网红山、体验山,打造国内顶级的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度假引领、网红点亮、体验升级为着力点,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温泉健康名镇的品牌优势,推进文旅康深度融合,加快温汤热敏灸中医药养生小镇、明月山医美产业园、洪江生态康养小镇建设,丰富和加强度假产品,变日游明月山为周游明月山;围绕月亮文IP”引进新项目、新网红,形成月光山、月光小镇、月光女神、月光街及一系列夜间网红打卡产品,打造江西省夜间经济先行示范区;以生态+大健康为方向,努力构建明月山温汤洪江旅游大循环,补足短板,全区一盘棋,实现明月山全域发展。

  三是拓展中心城区南部文旅功能区,将南庙全域、新坊和西村部分区域纳入大明月山文旅区。其中南庙、新坊依托状元湖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生态 大健康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引进与健康、度假、养生相关的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组团;西村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培育精品农庄、农家乐,打造以农业观光、体验为核心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组团。

  四是强化景城一体。加强中心城区与明月山的交通游线串联,点亮激活明月大道,打造明月大道文旅产业经济带,实现中心城区与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景城融合,强强联合,真正打造成全国闻名的月亮之都。同时依托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积极拓展生态旅游,供市民游赏休闲,进一步增强景城一体化建设。

  (二)三极拉动:加速培育三大旅游目的地体系

  靖安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靖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全方位打造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生活方式。依托现有国省道周游段的美丽风景、乡村底色以及宝峰镇丰厚的人文底蕴,重点建设宝峰镇周游段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江西省乡村度假标杆,建设江西最美的旅游风景道。同时大力推动三爪仑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云溪谷、蓝孔雀山庄、象湖湾生态园、大野山居等民宿、乡村旅游点的提质升级,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培育旅游新型业态,打造一站式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铜鼓文旅融合度假示范区。以铜鼓优质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形成文旅融合、多产融合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全面提升长寿铜鼓 f 康养胜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风光多姿多彩、人文多才多艺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一是整合汤里新国风书院、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和天柱峰景区文化资源,创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力支持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七星岭滑雪场、奎光文化创意园等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培育旅游新型业态,打造一站式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是加快打造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以建设赣湘边红色旅游中心为目标,以打造精品红色时尚小城为抓手,着力建设好秋收起义文化公园、武曲宫、奎光书院、罗湾老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等一批革命旧址,实施好红色研学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品牌。

  樟树康旅融合示范区。依托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樟树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中国药都 f 养生福地旅游定位,以养生、文化创意旅游项目为抓手,发展中医药健康理疗、中医药文化展览、养生度假、乡村休闲、药膳食养、药景观赏科普、古镇遗址、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打造中国药都樟树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岐黄小镇、三皇宫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古海养生旅游区、仁和药业产业园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提质升级。

  (三)四带联动:建设四大特色文化旅游经济示范带

  北部九岭生态休闲度假示范带。包括铜鼓、宜丰、奉新、靖安。以生态休闲为主题,加快对九岭山脉沿线生态、禅宗、山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避暑类产品的开发,通过铜鼓、靖安两极拉动作用,带动沿线宜丰、奉新旅游发展,同时,推动《九岭生态休闲度假示范带规划》编制,避免同质开发,形成发展合力,开启九岭山脉旅游新时代,打造九岭凉都,成为继四大避暑名山之后的第五大避暑名山,打造江西省生态旅游新标杆,擦亮十四五时期宜春文旅的新名片。

  中部城乡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带。包括袁州、万载、上高、高安。以沪昆高铁、昌栗高速和320国道为联通要道,重点整合沿线城市休闲、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资源,做好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一体化发展,打造城乡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带。

  东部环南昌中医药康养示范带。包括靖安、奉新、高安、丰城、樟树。紧紧围绕南昌这一客源核心,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文旅特色优势以及人口、产业聚集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业态,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推进南宜同城化建设。

  西部湘赣边温泉度假示范带。包括袁州、明月山、万载、铜鼓。充分对接长株潭客群,高起点发展温泉度假、城市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依托明月山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温泉健康名镇的品牌优势,加快推进袁州古城、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区建设,提质升级万载古城、铜鼓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天柱峰景区等高水平文旅吸引物,推动铜万宜整体发展。

  (四)各区县发展指引

  宜春市各县区及明月山管委会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全市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布局,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和内涵,差异化发展文化产品和旅游要素,做到全市文旅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

专栏3-5-1宜春市各县市区及明月山发展指引

县市区

发展思路

明月山

深度挖掘明月山月亮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底蕴,将明月山景区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康养旅游度假区。以度假引领、网红点亮、体验升级为着力点,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温泉健康名镇的品牌优势,推进文旅康深度融合,加快温汤热敏灸中医药养生小镇、明月山医美产业园、洪江生态康养小镇建设,丰富和加强度假产品,变日游明月山为周游明月山;以夜间经济、网红经济为突破,形成月光山、月光镇、月光街及一系列夜间网红打卡产品,打造江西省夜间经济先行示范区;通过网红小火车加强明月山-羊狮慕风景区的联合打造,同时强化武功山-明月山的联合营销推广。

袁州区

做好古城墙遗址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高水准打造古城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袁州古城复兴项目重要支撑;不断丰富袁州区旅游城市服务要素,加强中心城区旅游吸引力,推出一批具有文化特色鲜明、市场网红效应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袁州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建设,推动文旅农有效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将袁州区打造为环中心城区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樟树市

按照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樟树中医药与健康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中医药文化优势,紧扣中国药都品牌和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养生、文化创意旅游项目为抓手,差异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中医药健康理疗、中医药文化展览、养生度假、乡村休闲、药膳食养、药景观赏科普、古镇遗址、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打响中国药都养生樟树旅游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丰城市

围绕把丰城打造成南昌旅游休闲和养生度假的后花园的旅游总体目标和经济快速发展,旅游齐头并进旅游强县建设的思路,充分整合剑、水、瓷、硒、书院、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养生度假这两个主题,实现从单一观光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转变,从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进一步推动旅游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靖安县

全面打响有一种生活叫靖安品牌形象,用第一景区的理念打造县城,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景区主干道沿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新型业态,加快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农村景观化进程,打造一站式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休闲养生中心。

奉新县

传承提炼客家文化、历史文化精髓,依托优越的生态自然资源,打造文化休闲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立足中华竹乡、自然山水、纯净生态、清新空气,营造生态度假胜地;围绕百丈山、天工开物园、华林书院,打造文化休闲高地。

高安市

以优势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围绕历史文化名村、名人故里、名胜古迹、禅宗胜地以及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高安采茶戏、字门拳、上湖灯彩、土城斗牛、高安道情、腐竹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掘高安历史文化精髓,推出元青花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古衙文化、禅宗文化等文旅品牌、文旅故事IP和产品IP

上高县

围绕农工商 旅游的融合发展,挖掘文化旅游。挖掘九峰禅宗文化、蒙山古银矿文化、上高会战抗战文化;开发文化主题场馆、文创旅游商品、文化演艺活动等多种旅游产品;保护上高会战遗址、蒙山银矿遗址、末山九峰禅寺、徐家渡古镇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迹遗存、古镇村落。

宜丰县

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重点建设以天宝古城为核心的北部人文生态体验区,以洞山为核心的东北部健康禅养区,以双峰竹海、原长青厂等为核心的西北部休闲避暑区,以官山、黄檗山为核心的西部生态养生区、以芳溪大丰水库等为核心的西南部农旅体验区,以禅竹文化园、南屏翰峰文化园为核心的县城文体娱乐区,进一步提高宜丰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铜鼓县

以乡村国家公园县为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培育汤里文旅康养度假区、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铜鼓天柱峰、尖尾峡漂流、燕鸣温泉、茶山森林康养小镇、铜鼓地质公园(八大寨)等优质景区,与周边县市景区联合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路线,全面提升长寿铜鼓 f 康养胜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万载县

围绕万载县红色、绿色、古色、彩色四色旅游资源,打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名片,以江西恒晖艺术农业景区为龙头打造一批秀美乡村精品,以万载古城景区为龙头打造一批优质古色古迹,举办非遗文化盛典、中国万载花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化和旅游活动,依托花炮产业基础做好做优工业旅游文章,打造旅游强县。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湘鄂赣边文化中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将宜春打造成为湘鄂赣边文化中心,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成为实力宜春的核心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持续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广泛组织四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重要基地。

  2.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方式,面向城乡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风家风建设,推进诚信建设。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依法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扬志愿精神,促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深化好人文化建设,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先锋模范,持续唱响好人之城、尚德宜春品牌。

  3.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社科理论、新闻舆论、文化传播、思想教育等阵地管理,强化政务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坚持技术创新引领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培育壮大网络文化创作主体,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设施网络,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鼓励新媒体发展,引导自媒体建设,完善多媒融合现代传播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着力提升依法治网管网水平,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二)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1.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文艺创新,营造良好文艺生态。

  2.实施文艺精品提质工程

  一是加强传统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抓好现实题材舞台剧目、美术、广播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作品创作生产。大力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积极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以建设湘鄂赣边区域文化中心为契机,依托市文化馆、美术馆等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创作一批精品力作。

  二是推动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加快文化与科技结合,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剧本杀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发展,使之成为舞台精品创作的有益补充,为人民提供形式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建设,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引领网络文艺坚持向上向善的发展道路。创新网络视听内容监管,支持网络作品健康发展,催生更多网络精品。

  3.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筑牢艺术创作生产阵地。经费上,加大艺术精品创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参赛和推广的奖励机制,提高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补助标准,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建设上,市本级力争新建市采茶戏剧院,各县市区按照一县一团一馆一剧场的发展目标,5年内力争实现各县市区均有国有文艺院团。举措上,鼓励各地创造条件优化国有文艺院团人员编制问题,每年组织1—2次市内外编剧、编曲、编导、演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充分激活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提升广大艺术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让艺术创作来源于人民并扎根人民。

  4.完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

  成立文艺精品创作、文艺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市围绕如何创作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培养优秀文艺后备人才等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和推广机制,完善对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的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行机制,对重点文艺作品及成果进行奖励扶持,激发文艺创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文艺人才培养环境,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青年文艺人才、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培训班,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选送到国家级专业院校和艺术院团学习进修。建立老艺术家收徒传艺的激励机制。

  做好文艺人才培养三步走战略,一是广泛开展基础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班等形式缓解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二是提升骨干人才素质,分批分类进行轮训,特别要加强文艺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培养;三是高精尖人才培养,积极与专业院校开展战略合作,选拔优秀青年戏曲、音乐、舞台美术等稀缺人才赴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家级专业院校进修。

  5.提升地域美术研究水平

  致力于提高美术馆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地域美术的传播和研究基地。鼓励并创造条件新建美术馆,五年内力争在全市各县市区普及美术馆。美术馆应建立以地域美术研究为学术定位,完善组织构架,设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争取经费保障和常规收藏经费。通过馆藏展、临展、巡展、借展等形式策划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展览,大力推进馆藏品的征集、保护和研究,不断增强美术馆自身传承发展和作品创作能力。大力开展公共教育服务,提升全民美育素养,探索数字化建设,开设网上展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6.完善艺术评论评价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权威公信的艺术评论评价体系。发挥艺术评奖的激励引领功能,建立获奖作品跟踪考核机制,推动获奖作品面向公众多演出。将文艺批评转化为市场要素,发挥文艺批评的市场甄别作用,建立兼顾艺术作品思想价值、艺术特色和市场价值的艺术评价标准。建立艺术创作会商机制、论证研判机制、科学评估机制、黑名单机制等监管体系,为文艺创作把脉定向、保驾护航。

  (三)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1.完善文旅资源管理和古籍保护利用

  一是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明确资源界限、厘清资源类型、夯实资源管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为政府在开发利用、保护文化和旅游资源工作中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建立文物资源管理制度,统一、精准明确文物资源空间位置并数字化,对接好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做好文物资源信息普查、共享与信息发布。三是加强古籍保护利用,推进古籍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将古籍纳入馆藏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古籍的科技保护力度,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项目;开展古籍推广活动,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极承办全国珍贵典籍展示利用活动。

  2.加强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力度

  一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与要求,出台地方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对宜春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力争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指导各县市区新公布一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争取各级各类文物保护资金,稳步推进文物保护修缮。需要实施本体维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完成维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除本体重大安全隐患。

  三是推进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重点抓好袁州古城墙遗址、樟树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载古城、宜丰天宝古城、高安贾家古村、洪州窑遗址公园、靖安雷家古村等项目规划建设,继续推动宜春中心城区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推进湘鄂赣片区革命文物的整体保护利用。

  四是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旧址旧居、见证物纳入革命文物保护的范畴。抓好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一营营部旧址奎光书院、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武曲宫、秋收起义部队三团回师铜鼓上庄会议旧址(上庄老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三团五连旧址(蓝家祠)等一批与秋收起义历史相关联的革命旧址修缮,充分做好展示利用工作,发挥其教育功能。

  五是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特色百馆建设工程,支持革命历史、陶瓷、中医药、书院等专题和地方特色博物馆建设,促进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健康发展,实现县县建有博物馆。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拓宽文物征集范围和渠道,落实考古出土文物、执法部门追缴文物移交博物馆。激发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推动各类博物馆数字资源接入江西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使博物馆文物起来。创新博物馆建设,推进博物馆与旅游、科技、媒体、商业等融合,推动博物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加强馆藏文物展示利用,推出符合时代需求、高质量的博物馆陈展、文物巡展和云展览,拓展线上文物展示和互动体验,扩大博物馆融媒体传播,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3.高标准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整理、阐释宜春历史文化。重点推进吴城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做好袁州古城墙遗址、筑卫城遗址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助推宜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是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健全考古工作管理制度,推动市级层面考古发掘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管理制度、移交制度的制定出台。做好考古资料管理工作,做好出土文物、标本和各类记录资料建档、保管,抓紧开展积压考古报告清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保障,避免资料长期积压。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对公众开放考古工地、考古工作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充分发挥文物的公众教育作用。

  二是提升考古发掘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应重视学术科研,制定本单位中长期学术发展规划,鼓励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遗址考古等重点项目,开展多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应设置驻场专家组,配备文物保护人员,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信息。

  三是加快考古科研技术成果转换。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宜春文明起源和发展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4.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和提升,并力争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提升市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标准和展示水平,力争全市二分之一的县市区建成综合性或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引导社会群体建设私人非遗场馆、文化馆。建好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坚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活动,继续鼓励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

  二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的调查、研究、认定和保存工作,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推荐、公布,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开展精准施策、分类保护、动态管理。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群。

  三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统筹推进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支持樟树市创建省级、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一批以县市区和乡镇为重点区域的市级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传统工艺文化生态保护区。

  四是积极开展非遗小镇建设。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医药、夏布、版画、陶瓷、茶叶、根木雕、剪纸、花炮、漆器、制酒、小吃等传统工艺,探索非遗小镇 旅游”“非遗小镇 扶贫”“非遗小镇 产业等保护发展模式。

  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承体系,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加大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力度,合理优化省级、市级传承人年龄结构,增大中青年传承人比例,使全市传承人形成梯次配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职进修和培训。

  六是加大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及咨询服务等,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商业综合体。全面振兴地方戏曲、傩、山歌等独具宜春特色的文艺形式,将传统表演艺术项目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培育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或民俗博物馆。加快完成宜春古籍目录出版,进一步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

专栏4-1-1: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

袁州古城墙遗址展示与利用工程、樟树市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樟树市筑卫城遗址展示与利用工程、靖安县西门古街修复、靖安县寨下山遗址公园、上高县蒙山银矿考古遗址公园、洪州窑遗址公园

    (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逐步形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加速现有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提升改造,高标准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市区进行公共文化场馆新建、改建和扩建。深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在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推动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文化主题功能空间。进一步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全市10座县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台及7座乡镇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站发射质量监测管理。完成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完成丰城812台建设并开播。

  2.推进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致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根据评定等级的高低,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资金进行差异化补助,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深入研究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和特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程度;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赋予基层文化单位在选择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方式上更大的自主权,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参与。鼓励各地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

  三是探索农家书屋管理机制。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

  四是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广互联网 公共文化,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建设宜春市文化大数据平台,推动将相关文化资源纳入江西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智慧图书馆体系,提升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3.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为指导,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上高县、高安市等2-3个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带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

  4.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鼓励发放文化惠民卡”“文旅体一卡通,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消费月、消费季等活动。

  二是推进送文化服务下基层工程,推动经常性送演出、送培训、送图书、送辅导下乡和高雅艺术、剧目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专栏4-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新建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袁州区图书馆、袁州区博物馆、樟树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丰城市洪州窑博物馆新馆建设、奉新县文体艺术中心和应星公园、靖安县演艺会务中心、宜丰县南屏瀚峰文化体育产业中心、万载县图书馆、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万载县文化馆、万载县文化艺术中心、奉新县博物馆建设项目

    (五)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四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培育内容主导型、科技融合型、创新驱动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推动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丰富网络视听、网络动漫、数字旅游服务、数字艺术展示等产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重点扶持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

  2.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文化艺术品制造业多元化发展。将竹编、陶瓷、烟花爆竹、宜春版画、铜鼓漫画、奉新农民画、上高版画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以现代美术艺术手法进行创意化开发,不断开拓艺术品制作业发展空间。

  二是推进烟花鞭炮行业向安全环保转型发展。全力发展艺术焰火、环保烟花、情景微焰火、智能遥控趣味烟花。

  三是结合出版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建设。引导印刷包装复制加工行业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

  四是加快剧场演艺、歌厅演艺转型升级。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改变观影方式,打造区域性高端演艺中心。

  3.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研发文创产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围绕版画、夏布、脱胎漆器、竹木工艺、剪纸等特色工艺,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

  二是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原创漫画、影视动画、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舞台剧演出和动漫软件制作等动漫游戏产业,打造一批动漫游戏原创品牌。

  4.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重点培育100家骨干文化企业,争取新创建3家国家级、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瞪羚企业和大型文旅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宜春旅游集团、宜联科技等10家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文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专栏4-1-2: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丰城市中部教育装备城、奉新县天工开物文化园、高安市漫谷795动漫科技文化产业园项目、铜鼓县奎光文化创意园项目、奉新县新安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上高魅动文化产业园

    (六)统筹出版广电事业发展

  1.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和要求,加强设施保护力度及机制协调,加强市、县级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江西省七0三台连廊建设工程,建设七0三台170米长院内道路连廊工程,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

  二是规范传媒机构管理。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频率频道管理,颁发县级融媒体中心频率频道许可证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规范广播电视广告管理,提升公益广告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水平。

  2.加大知识版权保护力度

  一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版权保护有关制度,以版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新。依法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版权人利益。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传播权长效保护机制。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三是推进原创文化作品的版权保护。规范网络使用,激发文艺创作积极性。

  四是完善版权运用的市场机制。完善版权执法和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版权社会中介代理业务,推动版权贸易规范化。

  五是发展版权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经营模式。

  3.助力印刷企业稳步发展

  一是继续扩大规模。到十四五期末,印刷业总产值超过13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数字印刷、包装印刷和新型印刷等领域保持较快发展,印刷对外加工贸易额稳步增长。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国家级、省级示范企业和特色高端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淘汰低端产能过剩产业。

  三是引导绿色发展。以绿色印刷引领行业升级发展,推动绿色印刷技术、装备、工艺取代传统落后印刷产能,鼓励印刷企业围绕绿色包装印刷创建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产品品牌。

  4.引导实体企业谋求转型

  引导实体书店经营者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书目管理信息系统,方便读者找书,从选址、进货、营销等各方面突出特色,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拓宽渠道,立足实体,增开网售,优化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总量。

  二、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紧抓宜春得天独厚的康养优势,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标志性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一批品质化的文旅小镇和特色村落,设计一批文旅精品线路,全力打造独具宜春特色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成为健康宜春的重要载体。

  (一)打造五类精品工程

  1.实施精品景区工程

  对标国际,紧扣市场需求,加快将明月山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持续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重点培育三爪仑景区、天柱峰景区、百丈山景区、万载古城、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区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优化提升,以合理调整景区空间布局、优化游览线路和方式、扩展游览空间为工作内容,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进一步提升景区国际化、品质化、智慧化服务水平,储备一批精品级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

专栏4-3-1 精品景区工程项目名单

类别

名单

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名单(1家)

明月山

国家级精品旅游景区名单(25家)

三爪仑景区、百丈山景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区、仁和药都园、万载古城、天宝古城、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古海景区、天柱峰旅游区、巴夫洛生态谷景区、樟树市阁皂山、丰城爱情花卉小镇、靖安县中源滑雪场、宜丰县潭山温泉文旅综合开发项目、铜鼓县七星岭滑雪产业园区项目、万载县仙源AAA级红色景区体验馆、宜春袁州区百草谷、丰城市黄金谷、高安市元青花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上高县翼天大观天地文化旅游综合体、中源特色小镇、中华传统文化园

       2.实施精品度假区工程

  以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在现有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基础上,加快引进国际品牌或国际水准的度假酒店,全面推进旅游休闲度假功能、资源环境整合功能、旅游产品培育功能和开发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立足岐黄小镇旅游度假区现有资源特色和优势产业,丰富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鼓励发展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休闲度假产品,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并储备一批精品级旅游度假区。

专栏4-3-2 精品度假区工程项目名单

类别

名单

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名单(1家)

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名单(1家)

三爪仑旅游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名单

1家)

靖安县云水 f 自然界国际旅游度假区

备选名录

5家)

奉新香坪湖旅游度假区、上高县九峰康养旅游度假区、上高县天岭旅游综合度假区、万载县大九龙国际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奉新县九仙温泉度假村

       3.实施精品休闲街区工程

  以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为目标,保留传统城市记忆,注重科学规划,在保留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新型旅游休闲业态,打造以天宝古城、万载古城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以袁州文化旅游示范街、上高大观老街、靖安西门老街为代表的休闲购物街区。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建设12条旅游休闲街区。

  4.实施精品文旅小镇和特色村落工程

  以储备一批品质化的文旅小镇和特色村落为目标,支持资源禀赋优良、发展基础扎实、要素保障有力的地方申报文旅特色小镇;按照一村一品的风格提质升级一批传统村落,建设一批精致化、品质化的复合型特色村落。

专栏4-3-3 精品文旅小镇和特色村落工程项目名单

类别

名单

文旅小镇

中国爱情花卉小镇、袁州区绿城 f 宜春桃花源特色小镇、袁州区明月 f 田园小镇、丰城市状元坊特色文化小镇、上高县水墨镜山文旅特色小镇、洋林少数民族村旅游风情小镇、中源特色小镇、三爪仑知青怀旧小镇、宝峰禅韵小镇、澡溪温泉小镇、万载县仙源红色文旅小镇

特色村落

丰城市白马寨古村开发、宝峰镇美丽乡村示范带、神山湖农业生态园、百峰岭生态园、奉新县仰山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中源三坪村、中源垴上村、中源西岭村、罗湾哨前村、都港背村、宝峰渔家村、高湖西头村、高湖古楠村、仁首雷家古村、贾家古村、铜鼓县金桥示范区

       5.实施精品游线工程

  依托高速公路、高铁和国道等对外交通大动脉,充分对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南昌城市群等主要客源市场,重点打造5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宜春各大旅游景区(点),形成串珠成链、各具特色的产品空间结构体系。

专栏4-3-4:精品游线工程项目名单

12日精品游线一:明月山——万载古城——天柱峰景区——汤里文旅康养度假区

12日精品游线二:阁皂山景区——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中国爱情花卉小镇——明镜湾文旅小镇——三爪仑景区

35日精品游线一:明月山——袁州古城——酌江风景区——万载古城——神仙湖农业生态园——五谷村丛林酒博园——水墨镜山文旅特色小镇——翼天 f 大观天地文化旅游综合体——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阁皂山景区

35日精品游线二:明月山——绿城桃花源小镇——袁州古城——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毛泽东化险福地(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天柱峰景区——汤里文旅康养度假区——百丈山景区——明镜湾文旅小镇——三爪仑景区

35日精品游线三:阁皂山景区——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贾家古村——中国爱情花卉小镇——中国元青花博览园——巴夫洛生态谷景区——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VR智慧旅游体验馆——明镜湾文旅小镇——东白源生态养生谷——三爪仑景区

    (二)培育五大产品体系

  1.做强文旅 康养产品

  宜春市具有优越的生态禀赋、富集的温泉水资源以及扎实的中医药产业基础,樟树中国药都、明月山世界温泉等品牌资源影响力较大,将中医药种植、养生、养老与文化旅游深度有机融合,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宜春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发挥宜春温泉、森林生态、中医药、禅宗文化等强大的康养资源优势,加快袁州、宜丰、樟树、铜鼓等发展独具特色、主业突出、融合联动的康养产业体系,实现宜春康养旅游的重点突破。

  一是做强中医药养生休闲产品。依托中国药都品牌,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樟树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心,以中国古海、三皇宫、仁和药都园、阁皂山、岐黄小镇等景区和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医养游融合发展,培育樟树市阁山片区康养基地,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

  二是优化提升温泉康养产品。以温泉养生为核心突破,大力发展以温泉疗养保健为特色的温泉养生业态。重点壮大明月山温泉度假区,塑造宜春温泉养生龙头项目,加快形成以明月山温泉为核心的温泉产业集聚区,推进铜鼓汤里温泉、靖安九岭森林温泉度假村、奉新九仙温泉度假村、荣盛硒温泉国际度假区等一批精品温泉康养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层次鲜明、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的温泉休闲旅游发展大格局。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避暑康养。重点围绕长三角避暑养生养老需求,发挥宜春森林生态优势,以靖安、铜鼓、奉新优质的生态条件为依托,着重开发避暑度假、森林康养等业态,打造2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四是做强富硒产业。充分发挥富硒温泉、富硒土壤资源优势,以富硒温泉康养为引领,带动大富硒产业发展,将宜春打造为世界硒养之都。围绕丰城等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地区,推进宜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推出系列富硒康养产品、富硒农产品等,推动生态 大健康发展。

  2.做特文化养心旅游产品

  树立文化自信,讲好宜春故事。挖掘殷商文化、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等文化内涵,结合生态优势,打造一批故事演艺、故事博物馆、故事景区、故事线路等,讲好秋收起义、月亮、康养等特色故事。凭借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的宜春禅宗文化和禅都禅宗圣地的文化地位,依托宜丰黄檗、宜丰洞山、袁州仰山三大禅宗祖庭,及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明月山、百丈山、宝峰寺、九峰山等文化景区,开发一批禅修养心项目,培育一批禅修养心旅游线路,做响宜春这一独有文化康养IP

  3.做响红色旅游产品

  以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万载仙源湘鄂赣红色景区、上高会战遗址、袁州会议旧址、奉新苏维埃旧址、水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点红色景区为依托,系统推进五大工程(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化和旅游融合和数字再现),生动呈现红色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推动红色景区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研学旅行等红色文化主题游,积极融入江西红色旅游大线路。同时,依托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体,推进湘赣边区域深度合作,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共建、效益共赢,加快推进湘赣边文化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4.做靓乡村旅游产品

  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保护和利用好乡村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宜春乡村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空间。以精品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和乡村度假民宿为特色,引导休闲农业与特色产业、资源环境、农耕文化等融合,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建设宝峰镇美丽乡村示范带、神山湖农业生态园、袁州区环中心城区精品乡村旅游点、奉新县仰山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靖安中源三坪村等一批休闲农园、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特色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区。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推进具有宜春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的提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非遗工坊。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推进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加大乡村旅游风景道、乡村旅游驿站、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自驾游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5.做亮月光旅游产品

  围绕夜购、夜游、夜食、夜养、夜间文体等夜间消费形态,落实夜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的各项工作,充分激发夜间经济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一是拓展夜游休闲空间。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支持袁州古城等特色街区增设24小时门店,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运营音乐厅、小剧场、音乐俱乐部,改造提升一批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中心、具有文化特色的夜间经济街区。开展宜春市夜间经济示范单位评选,组织古井泉街、樟树三皇宫、万载古城等夜市街区申报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二是丰富夜间娱乐。引进话剧、沉浸式戏剧、声音剧场、多媒体交互体验等夜间演艺,鼓励开展音乐周、戏剧周、街头艺人周、艺术节等夜间活动。各县(市、区)每半年组织一场夜间文旅活动。

  (三)创新文旅融合业态

  1.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

  加快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推动有条件的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A级景区,扩大文物 旅游消费。

  2.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

  将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特色街区、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非遗工坊、非遗作品与旅游的结合,让非遗场所成为旅游景点,让非遗表演成为旅游演艺,让非遗工艺成为旅游商品,让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络红人,打造非遗旅游产业园。

  3.促进文博产业与旅游融合

  丰富文化旅游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民营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强化博物馆、特色艺术馆的文化沉浸式体验,推动有基础的地方博物馆创建景区,构建活态文化展示与原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博物馆集群。

  4.促进文化娱乐产业与旅游融合

  积极培育旅游演艺、数字动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旅消费业态。继续丰富旅游演艺产品供给,创新推出沉浸式、交互式主题旅游演艺。

  5.促进文创与旅游融合

  挖掘宜春传统文化艺术和制作技艺,促进旅游业与传统文化艺术、工艺深度融合,开发一批具有宜春特色的文创商品,争取更多宜春元素伴手礼、工艺品进入旅游市场。

  (四)升级旅游要素供给

  1.提高旅游餐饮服务水平,实现有吃头

  通过挖掘餐饮名店、名厨、名菜,打造宜春餐饮品牌。一是加强传统餐饮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万载古城、袁州古城、天宝古城、上高大观老街等景区景点为依托,做优宜春三点水酒席、大暇酒席,上高蹄花酒席、高安朱公酒席、万载祠堂宴等一批传统餐饮品牌。二是加强美食集聚区培育。中心城区重点打造润达秀江夜市、古井泉街等2条特色美食街区,每个县市、区打造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街区,集聚宜春特色小吃品牌,营造宜春美食核心吸引,组织符合条件的美食街区申报省级美食街。三是引进知名品牌,推荐老字号品牌,发展首店经济。鼓励各地引进知名餐厅等商业品牌,拓展品牌消费业态。开展中华老字号企业和江西老字号企业推荐工作。支持商超、夜市街区、商业综合体引进星巴克、贤合庄等商业品牌、网红品牌落户宜春。四是组织培育美食节庆活动。市本级组织夏季消暑美食节、冬季暖胃火锅节等2场美食节庆活动,每个县(市、区)各开展一次辖区范围内的美食节庆活动。

  2.打造多样化旅游住宿体系,实现有住头

  一是优化全市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二是开发多元化的住宿产品。鼓励发展精品民宿、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公寓式酒店、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智慧酒店等住宿接待设施。结合自助游,大力推动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等建设。三是提升住宿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加快住宿行业标准化服务建设,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奖励力度。

  3.大力促进旅游购物发展,实现有买头

  一是完善旅游购物点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景区购物设施,建设特色购物空间。二是创新购物消费模式。结合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诉求,创新无接触、少接触型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化超市、智慧化商店等新零售业态。建立互联网消费体系,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展云逛街,培育宅经济,创新电子商务发展,举办宜春市品牌品质惠享生活双品购物节。三是加快构建旅游商品体系。深挖非遗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特色,加强对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的支持保护力度,推出宜春有礼”“天工开物系列旅游商品,积极开展特色旅游商品评选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一个县市区一个品牌。制定支持旅游商品研发销售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旅游商品产业园区建设。

  4.不断丰富旅游娱乐活动,实现有玩头

  一是推进宜春品牌节庆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明月山月亮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同时鼓励各县、镇、村举办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农事体验活动和丰收节庆活动。二是丰富景区娱乐产品。引入网红栈道、网红秋千、网红小火车等一批网红娱乐设施,提升游客娱乐体验;丰富主题演艺产品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娱乐产品,如禅宗国际盛典、万载花灯戏、高安采茶戏与龙舟等。三是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乡村活动。依托傩舞、采茶戏、花灯戏、舞狮舞龙、鼓乐吹打、山歌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四是加强城市特色旅游街区、小型剧场、主题游乐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城市茶室、酒吧、咖啡厅、文化广场、特色商圈、滨水空间等休闲空间建设,深化夜间娱乐项目建设,提升城市休闲旅游魅力。

  (五)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1.优化旅游交通便捷系统

  一是畅通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构建重点景区之间、景区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连接线,进一步完善主要交通网络与景区连接线,打通景区最后一公里,认真落实《宜春市旅游公路建设规划》。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按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建设,重点景区与主城区连接道路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二是统筹文旅公共交通接驳体系,开设城市旅游公交专线,4A以上景区、5A乡村旅游点设置公共交通直达线。逐步开通跨行政区域相邻重点旅游景区城际旅游公交专线,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优质服务。

  三是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城市休闲绿道慢游系统,拓展自驾车、房车旅游服务等新业态,构建畅达便捷安全交通网络。完善全民旅游休闲服务设施,推进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环城休憩带等休闲设施建设,拓展全民旅游休闲空间。

  四是推进交通廊道景观化,拓展旅游公路的观赏游憩功能,打造适应自驾车、自行车、徒步登山等多种旅游形式,以观光健身体验为特色的风景廊道、绿道、自行车道和登山游步道,提升景区游步道品质。实现各县市区均有1条串连自然人文景观,具有慢行系统、特色标识系统的不同主题旅游风景绿道。

  五是推进水上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沿江县市区建设水上旅游交通,积极发展水上旅游,整治袁河、锦河航道,大力加强航运优势,加快建设宜春港,提高水陆联运能力。

  六是完善旅游标识服务系统。将宜春范围内景区景点、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逐步纳入全市道路交通标识范围,科学规范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实现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省道旅游交通标识牌全覆盖,市县两级旅游道路标识系统醒目完备。

  2.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分层级、分类别、分功能原则,加快推进集咨询服务、游客接待、推介展示、旅游集散、代理服务等功能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和交通节点全覆盖并联网服务,重点打造一批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示范点,完成宜春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开放。

  3.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提升

  在满足基础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厕所科技创新。完善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电子化、管理实时化、查询网络化、评价动态化,加大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推动形成科学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维体系。

  4.完善旅游自驾车服务

  以旅游干线公路网络为支撑,创新升级高速公路服务区,在景区景点聚集区、古村落、美丽乡村、城市郊区附近开辟自驾车营地,全面健全汽车租赁、信息服务、食宿服务、露营服务等自驾车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宜春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专栏4-2-2: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 文旅交通设施工程

一级公路武宁至樟树加密高速(靖安县)

二级公路:爱情花卉小镇景区至董家静住寺景区旅游公路(丰城市)、野市至神山湖生态园(上高县)、X110吴城牛石背至吴城遗址改建工程(樟树市)、罗市至兰田村(原名:罗市至八仙飞瀑谭景区)(奉新县)、江头至温泉(铜鼓县)、昌铜高速出口至宝峰寺(靖安县)、环上游湖旅游公路(高安市)、华林至奉新交界(高安市)、铁路镇至紫云山水库(丰城市)、杜市集镇至芦围水库(丰城市)、隍城至杨庄村(丰城市)、双桥至仙源(万载县)、铜宜高速万载南出口至竹山洞景区(万载县)、华林书院-张勋庄园(奉新县)、石江乡至上舍红色苏维埃革命遗址(丰城市)、高安村前至上游湖(高安市)、杨墟镇至百峰岭(高安市)、澡溪至会埠旅游公路(奉新县)、铜万高速、S531沙田至温汤二级公路改建项目(明月山)、S311温汤至潭下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明月山)、国道G354宜丰绕城公路新建工程(北绕城)(宜丰县)、省道S221找桥至潭山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宜丰县)、省道S221宜丰路改绕城公路新建工程(宜丰县)、靖安-奉新-高安高铁站连接公路(靖安县)、靖安宝峰-武宁杨洲旅游公路(靖安县)

三级公路:320国道至九峰寺(上高县)、汤里九龙山环山公路(铜鼓县)、三都镇经大莲山至七重门(铜鼓县)、铜鼓县永丰至大围山旅游公路(原名:排埠大感桥至浏阳市大围山景区交界处)(铜鼓县)、华林至伍桥(高安市)、董家东江村至静住寺(丰城市)、华林至上富石门坑(高安市、奉新县)、南庙镇至里睦水库旅游公路(袁州区)、沪昆高速丰城互通至枫彩景区(丰城市)、荷岭镇沿山旅游公路(高安市)、隍城至杨庄村、铜万高速(黄岗出口)至黄檗寺公路改建工程(宜丰县)、甘坊至长桥村公路改建工程(宜丰县)、县道X806刁丰至何家改建工程(宜丰县)、高湖镇至西头村旅游公路(靖安县)、高湖西头至中源向务旅游公路(靖安县)、水口青山至宝峰游源旅游公路(靖安县)

2. 咨询服务设施工程

一级咨询服务中心:宜春市旅游集散中心(袁州区)

二级咨询服务中心:丰城、樟树、高安、万载、上高、奉新、宜丰、铜鼓、靖安9个县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三级咨询服务中心:明月山景区、三爪仑景区、天沐温泉度假区、百丈山景区、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万载古城等全市214A级以上景区

文旅咨询服务点: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3A及以下景区设置文旅咨询服务点。

3. 旅游厕所革命工程(总计171个)

袁州区: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0

奉新县:拟新建10座,改建10

高安市: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0

靖安县:拟新建15座,改建2

上高县:拟新建9座、改扩建5

铜鼓县:拟新建5座、改扩建2

宜丰县:拟新建20座、改扩建数量10

丰城市:拟新建20座、改扩建数量3

4. 旅游自驾车旅居营地工程

25C自驾车营地:靖安三爪仑大梓房车营地、明月山旅游营地

24C自驾车营地:高安巴夫洛生态谷、铜鼓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

53C自驾车营地:上高县神山湖、万载竹山洞景区、靖安双林寺、宜丰九天生态旅游区、奉新百丈山萝卜潭风景名胜区

       三、挖掘文化底蕴,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城市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挖宜春文化内涵,创新文旅消费新热点,打造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助力幸福宜春建设。

  (一)文化示范,讲好宜春故事

  一是加强宜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展现时代风采。强化现代科技在文化资源展示利用与推广工作中的作用,结合现代需求及声光电雾水火等科技表现手段,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推进文化资源社会共享和活化利用;推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仿真技术在文物复原、场景再现等方面的展示利用。重点打造宜春市数字博物馆,实现一馆畅游宜春千年历史

  二是加强宜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文创产品,努力构建产品营销体系和品牌授权体系,打造文创品牌。

  (二)消费示范,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一是创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高效落实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力建设高品质商圈、高颜值街区、高标准设施,打造一批网红景点、文艺场所、文体中心等,建设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与南昌市、新余市等试点城市制定文化和旅游消费互惠政策,联合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消费节等活动,打造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

  二是促进宜春市文旅消费升级。积极响应《宜春市促进商贸消费升级六大工程实施意见》,聚焦新载体、新渠道、新技术、新潜力、新平台、新业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传统消费提升、网络消费提速、高端消费提质、体验消费提档、新兴消费提级、融合消费提力六大工程,推进产业融合、企业融合、平台融合、业态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文旅特色和前瞻引领力的高新业态,推出一批兼具品质和效益、精准对接民众需求的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实施消费刺激战略。出台扶持和鼓励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措施。发展假日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参与文旅消费刺激,推出惠企措施。实施文化旅游惠民惠企工程。组织发行宜春文旅一卡通,广泛开展宜春人游宜春”“文旅惠民消费季”“免费提供公益性惠民文化服务等活动。加强消费金融赋能。积极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产品,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推进商旅文融合消费。加快推进樟树仁和药都、明月山栖隐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明月山古井泉街、樟树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明月山古井泉街、宜春润达国际商业步行街、樟树三皇宫商业街区、万载古城、铜鼓汤里温泉商业街等项目建设。

  (三)休闲示范,打造美好生活休闲样板

  一是拓展城市休闲空间。积极拓展城市自然休闲活动空间,推进文笔峰公园、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金湖公园、百花山公园等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与升级;完善城市文体活动公共空间,推进文庙广场、宜春采茶戏剧院等城市广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与升级;丰富健身运动、传统民俗活动、旅游休闲购物、美食酒吧、主题度假、文化创意、自然亲水等城市经营性休闲空间。

  二是丰富城市休闲产品。重点围绕中心城区、古井泉街、万载古城、天宝古城、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其它具备一定客流量基础的区、镇、村,积极培育城市文旅休闲产品;周期性举办文化活动及休闲赛事活动。

  (四)跨界示范,推进文旅融合工程

  文旅 乡村。一是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大力开发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农耕文化等新业态。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各地依托乡村旅游区,建设一批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加工产品和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商品销售专区、旅游购物区、乡村旅游商贸街区和市场等场地,带动本地居民增收致富。

  文旅 生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湖泊旅游、湿地旅游,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湿地科普、山地度假、湖泊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湿地公园”“低碳旅游示范景区

  文旅 研学。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引导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农业园和各类自然公园等拓展研学旅游功能,推出非遗、红色、禅修等一批特色研学旅游品牌,创建2-5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文旅 体育。一是发展推广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明月山武功山穿越路线。二是做响靖安三爪仑、宜丰九天、奉新仰天峡、铜鼓尖尾峡、上高白云峰、七星岭滑雪产业园等漂流品牌。三是大力开发低空飞行、探险露营、登山攀岩、水上运动、射击射箭、赛事观摩、龙舟竞赛、高山滑雪等户外康体产品。

  文旅 工业。依托工业企业和遗址遗迹,深挖花炮产业、中医药产业、银矿产业等工业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型、主题公园型工业旅游示范点,开展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工业遗产游、中医药健康养生游,展示宜春市工业文明成果。

  四、推进文旅服务数字化升级,树立智慧化发展标杆

  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文旅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树立智慧化发展标杆,让文旅数字化成为创新宜春的重要引领。

  (一)完善文化和旅游智慧化服务体系

  1.完善文旅智慧平台建设

  一是优化平台文化和旅游服务功能。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加快升级宜春智慧文旅云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大智慧服务平台、智慧营销平台、智慧管理平台服务功能覆盖面,完善游前、游中、游后的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的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

  二是提升服务监管与信息整合的智慧化水平。提高平台系统分析决策能力,完善精准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功能,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的互联共享,为行业监管及文旅主题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2.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

  完善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建设,推进5G网络全覆盖。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发展互联网 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络展演。推动5G 4K/8K超高清在文艺演出上的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支持演艺机构举办线上活动。引导支持文化会展行业举办线上会展,实现云展览、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

  3.建立数字文旅产品服务体系

  鼓励文旅企业创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高速网络等智慧化应用,丰富文旅产业信息化新业态,推进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支持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旅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鼓励线下文艺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文化内涵。鼓励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

  4.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在提升博物馆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一是推动博物馆展陈数字化。引进360度全息立体成像、地面互动投影、数字沙盘、弧幕影院等数字化设施,建设数字化展陈空间,力争十四五期间市内三级以上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展陈改造。二是推动云展览平台建设。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支持,借鉴国家博物馆云展览建设经验,建设博物馆云展览业务平台。争取十四五期间建立标准化的博物馆云展览业务的运营框架体系,完成市级云展览平台建设工作。

  (二)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试点示范

  一是推进智慧服务设施与服务体验试点建设。以万达商圈、鼓楼商圈、夜市街区、明月山主题街区等大型消费场所及特色街区为试点,引进一批智能酒店、无人超市、智慧博物馆等数字服务设施,创新AR/VR一站式试穿数字服务体验,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体验高地。

  二是推进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建设。以《智慧景区建设指南》为标准,继续推进宜春市智慧景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运维及保障、新技术应用等服务与功能,加快推进省级智慧景区评级工作。同时,以智慧景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智慧旅游服务水平,探索智慧旅游试点县市区建设。着力实现4A级以上景区智慧服务网络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发5G VR全景直播、5G AR慧眼、5G AI旅游。

  三是推进智慧文旅示范企业与智慧旅游乡村试点建设。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 文旅为重点,重点培育一批市级、省级智慧文旅示范企业;以省5A4A乡村旅游点为依托,培育和扶持一批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建设。

  五、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加强区域性文化交流,建设文化传播主阵地,提升宜春国内外知名度,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构建宜春旅游品牌体系,加强市场管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将文旅交流建设成为美丽宜春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一)加强对外交流与营销推广

  1.建设文化传播平台

  建设文化传播网络平台,对接智慧旅游系统,将数字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纳入系统,促进宜春文化展示与传播。开设多语言文化网站,设立宜春的两微一端、TikTokYouTubeFacebook等国内外新媒体账号,建立新媒体团队,定期发布宜春文化内容。

  2.融入国家文化交流活动

  深度融入国家文化外交,积极参与外媒看江西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增进合作,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抓手,打造对外文化宣传平台。拓展民间对外文化宣传渠道,依托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及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宣传合作,建成一批文化交流宣传合作重大项目、重要基地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加大宜春缔结友城数量和提高交往质量,扩大友城在周边覆盖面。

  3.加强区域性文化交流

  抢抓国务院批复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宜春市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行动方案》,推进赣湘合作,支持袁州、万载、上高、宜丰、铜鼓等地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依托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建设,强化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二)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1.构建文旅品牌体系

  一是继续叫响宜春 f 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口号(备选口号:宜春,一个把心留下的地方”“一年四季在宜春”“宜春,心灵安放之地”“宜春,不止春天等你”“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江南佳丽地,宜春多胜游”“宜常来、春常在”“明月清风,康养宜春)。加大在央视等高端媒体的旅游形象宣传力度,深化文旅品牌建设,同时根据细分市场以及各县市区自身资源禀赋,构建有一种生活叫靖安”“长寿铜鼓康养胜地等区域品牌、细分市场品牌、景区品牌、产品品牌等互为支撑的品牌体系。

  二是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文旅品牌。积极加入国家、省旅游整合营销计划,不断提升宜春品牌知名度。立足资源禀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好历史文化故事,积极搭建历史文化交流传播平台。

  三是加快国家级品牌申报和创建。整合优势文旅资源,积极创建国家5A4A级景区,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等品牌申报、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赛事。持续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篮球锦标赛、宜春 f 明月山富硒温泉半程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并加强宣传推荐力度,重点打造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赛事。

  四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挖掘月亮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等文化内涵,持续丰富宜春月亮文化旅游节、万载国际花炮文化节、世界(宜春)禅宗寻根文化节、药王会、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等系列文化节会活动内容,争取打造为全省重点文化节庆活动,讲好宜春故事,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2.加强营销宣传力度

  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促进旅游市场与招徕游客的相关奖励办法,对旅游市场推广营销成绩突出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对各地举办的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在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予以倾斜;建立推广联盟等合作平台。

  3.创新旅游宣传营销

  一是完善立体营销体系。推进自媒体平台建设及运营。建设和完善宜春市文化和旅游两微一端一抖(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客户端、抖音)营销账号,落实抖音账号包装、DOU 推广、抖音开屏广告等工作,积极拓展一部手机游宜春”APP宜春文旅平台推广功能,丰富平台服务体系。

  二是实施精准营销。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深入分析来宜旅游的目标群体、潜在群体,根据不同市场有针对性策划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依托山水生态、禅宗文化、中医药保健、温泉养生等核心旅游资源产品,巩固江西、湖南一级旅游市场,加大硬广投入,覆盖机场、高铁、地铁、公交、电梯等人流密集场所及12306、微信、抖音等线上平台;在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福建二级旅游市场,重点加大目的地城市线上广告投入和与渠道商合作;其它三级市场的推广主要以软广、电商平台、抖音等短视频深度合作为主。推进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体、赣西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实施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三是强化旅游节庆营销。做大月亮文化旅游节品牌效应,构建宜春节庆品牌体系。培养壮大节庆产业与旅游节事活动,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事活动。继续办好月亮文化旅游节,将月亮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打造成宜春城市名片、招商平台、企业盛会与市民节日。鼓励各县市区依托地方资源特色,结合非遗、戏曲、中医药文化元素等,打造一个有特色、叫得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宜春节庆品牌体系。

专栏4-6-1:品牌节事活动

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旅游节、明月山国际户外休闲体验节、宜春 f 明月山富硒温泉半程马拉松、三爪仑国际登山节、世界(宜春)宜春禅宗寻根文化节、国际(宜春)温泉康乐节、中国(宜春)乡村文化旅游节、药王会、天贶节、万载傩文化节、万载花炮文化节、袁州区春计文化旅游节、樟树市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靖安县宝峰孝文化庙会、奉新县猕猴桃文化旅游节、上高县三月三洋林少数民族节、万载县百合旅游文化节、铜鼓县鼓文化旅游节等节事节庆活动

        六、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一)培育各类市场主体

  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改善营商环境,培育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互联网创业和交易平台等载体建设。鼓励建设文化和旅游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二)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信息互联共享应用机制。推进互联网 监管,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

  (三)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

  深入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检测,加强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游戏游艺、歌舞娱乐行业内容源头治理,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立旅行社动态管理机制。健全旅游住宿业标准的监督实施机制。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风险检测预警体系。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的安全监管。完善应急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治理。

  (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完善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推进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健全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针对文化和旅游市场重点领域和问题多发时段,及时查处整治突出问题,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稳定。

第五章   实施保障

  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改革

  (一)推动组织管理创新

  一是明确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文旅部门和关联部门是主要责任单位。二是建立常设性跨部门协调机构。全面协调理顺各相关部门在旅游发展中的职能,建立有效的联络和沟通机制,减少阻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深化考核机制改革

  一是健全完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综合考核和全员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各县市区发展定位、经济总量差异和市直部门工作职能、服务对象不同,建立差异化的考核体系。二是出台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负面清单。三是推出切实可行的文旅融合、跨界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实施分类精确指导。对于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景区,以完善经营机制创新为重点;对于完全具备市场化条件的景区,推行事转企改革;对于尚不具备条件的景区,初步实现经营主体市场化。二是积极探索改革模式。实施一景一策方法,积极探索集团 景区、景区 股份制、景区 租赁经营、景区 主题项目等多种改革模式。

  二、完善政策保障,优化环境

  一是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相关政策保障。推进政策集成。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加强协调配合,促进政策同文旅就业、产业、区域发展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加强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的统筹安排,重点用于事业发展、产业升级、宣传营销、引客奖补、人才培养、考核奖励、品牌创建、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等。

  三是落实土地政策。积极推行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政策,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优先保证纳入市级旅游规划的重点项目用地。

  四是实施消费鼓励政策。加快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出台更加灵活的旅游消费价格政策。采用旅游时间价格,增加实行淡旺季差别票价的景区数量,通过价格的时间差来调节旅游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创新旅游消费券发放模式。政府整合旅游市场,向外地散客发放旅游消费券,在全市范围内指定旅游景区、酒店、餐馆、茶楼和旅游演艺场所消费时抵价使用。鼓励本地居民使用消费券,开发宜春人游宜春旅游产品,释放本地旅游消费潜力。提高旅游消费支付便利性和安全性。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开发旅游分期付款、旅游保证金、旅行支票、旅游基金等旅游金融消费产品。

  三、拓宽资金策略,激活动能

  一是加强文化财政扶持。鼓励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申报国家各类文艺基金,政府按比例给予资金配套资助;鼓励各级政府、机构或企业成立文化发展基金,资助各类文化保护发展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建立与宜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的文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市区倾斜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兜底线、补短板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

  二是深化旅游金融扶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整合各项财政资金,与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融合使用,支持旅游业提质升级。加强金融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各县市区建立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基金,鼓励各类基金投资旅游开发运营,积极创新符合文旅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做大基金支持,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效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本。

  四、搭建人才队伍,充实智库

  一是建设宜春市文化和旅游智库。建立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队伍,邀请文化旅游专家、旅游从业者、旅游达人开展专题座谈会。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端服务人才、文化和旅游的策划人才、文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

  二是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管理干部能力培养,推进一员多能建设,可采取下派基层帮扶或到上级跟班学习等方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基层农村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和文化热心人等体制外的人才资源,加快培养一批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传统戏曲等专业人才。实施人才轮训计划。以短期和中长期培训作为主要方式,广泛开展文化人才轮训,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市文化人才培训的全覆盖。实施以赛代训计划。分层级组织开展各项专业能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发现人才,培训人才。

  三是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院校多方协调合作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把文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建设规划,对各级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进行人员分类培训。加大金牌讲解班支持力度,强化对导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各县市区培养一批优秀的导游讲解员。

  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提升人员进出自由便利,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对外籍高层次文化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信息共享和联审联检。

  五、强化安全管理,风险防控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预警,督促旅游企业对旅游安全风险源、风险点进行建档登记、动态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对外披露安全风险信息。加强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深化旅游气象合作,提升文旅行业灾害性天气预警防范能力。完善安全制度与突发应急机制,做好旅游保险、紧急医疗等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二是防范旅游风险。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坚持防控为先,实行限量开放,强化流量管理,严防人员聚集。加强旅游场所疾病防控、信息化投入及旅游大数据管理、分析和监控体系建设,预防旅游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是维护生态安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提高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六、推进项目实施,明确抓手

  一是强化综合协调管理。完善项目建设的督办机制,将入库项目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的内容以及市委市政府督查工作内容。

  二是注重规划衔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好入库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农业、林业、环保、水利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三是加强入库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工作,做好两图、两库、两池系统协调。要在充分发展现状图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链思维方式,明确项目在产业链体系全景图的总体定位。做好项目库和客商库收集工作,做好充实资金池和人才池的保障,建立项目导入可持续运营服务机制。要抓好签约一批、开动一批、竣工一批、再建一批,做好项目协调和调度。建立项目推进的考核评估机制,强化项目可行性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