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地情文化

袁州麻绣

时间: 2021-01-28 10:06 来源: 市史志办 访问量:
字号:

袁州麻绣,又名袁绣或麻绣,是赣绣百花齐艳中的一枝,是中华优秀传统产品。出品范围主要在古袁州,即今天的袁州区、万载县及明月山风景管理区一带。主要以本地人工种植的苎麻为原料,在麻布上用彩线,通过人工用针刺绣而成。成品的袁州麻绣亮丽鲜艳,形式多彩,尤其鸟类或花朵,在阳光或灯光的衬托下,鲜活灵动,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活的视觉。

 据民国《宜春县志》记载:“唐建中元年(780年),宜春郡岁贡白苎布十匹。”说明早在唐朝时期,宜春就盛产苎麻,而且盛名远扬。用苎麻制作而成的布匹更是誉满天下。苎麻初为野生,后移植家种。古代种麻,挖根移栽,收麻后留其根部,重新发枝,每年可收麻三次,收麻取其茎杆之皮,用刮刀打去粗皮,皮中白色纖维即为麻布原料。产于五月的叫春麻,品质最佳,用于織制优质的细白麻布。宜春麻布有两大特色,其他地方远远不及。一是苎麻质量坚刚。外地浣麻多用漂粉与酸水等物,而宜春山间多泉,浣濯便利,天然制造,无需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是布成之后,它处皆用硫磺烟熏,以求一时之美色,而宜春严格禁止,故愈留则色愈光亮。因而,宜春麻布以“嫩白均净、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而誉满天下。而在麻布上用彩线通过人工针刺而成的麻绣更是一绝。又据明正德年间《袁州府志》记载:“江西麻布品质最精美,以万载、宜春、宜黄三县所产最负盛名。”又称:“麻布刺绣民间盛行,花鸟山水皆有之,视为珍品,可与江浙同类媲美。”又据记载,在清光绪年间,在宜春城北就开有麻布店和刺绣坊,到清末时已发展到益友、公昌、崇实美、鼎丰隆、阜昌、经纶、锦绣兰等数十家,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声名远播。

袁州麻绣,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民间就盛行。那时的麻绣主要用于婚礼、春节及其他的一些重大喜事活动或庆祝场合,添加欢庆气氛。袁州麻绣,最初民间又把它唤作刺绣,或丝绣、针绣、绣花等。用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或文字,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又因刺绣多为女工所作,故有名“女红”。很早古志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唐宋时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作出的绣品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尤其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麻面上绣出色彩、图案及针法完全不同的绣品,让世人惊叹!例如双面绣《猫》,是袁州麻绣的代表作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以至十六分之一等,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能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要用二十多种彩线才能把猫眼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袁州麻绣的工艺流程全为手工制作,主要有以下六道工序:一是选稿,也即构思,你要绣什么内容的图案在脑海中想好。二是画稿,把你想好的图案画在麻布上,所以这一关也非常重要,要求艺人们要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当然也可复制。三是配线,根据画面的要求,配置不同的彩线,以及按要求劈成粗细各样。四是上绷,在前面基础工作完成了后,把麻布绷紧在绣架上,固定死,为刺绣作准备。五是针绣,艺人们用针穿线一针一线地把图案绘出,这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艺人们有时为了一个图景,需要用几十根彩线,甚至还要将彩线劈成几十分之一才能绣成。六是裱框,麻绣绘好后,再进行装裱,装裱也有要求,根据不同的画面及内容,用不同的裱框,色彩协调,整体和谐才更显美感。现袁州麻绣工艺传承人为宜春温汤人杨倩,芳龄25岁,16岁开始跟随母亲黄淑华学艺,母亲黄淑华亦师从其外婆尤备兰。尤备兰也是从她母亲那里传授而来,椐外婆尤备兰回忆,她家祖祖辈辈刺绣不断,大约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前后沿袭了几十代。目前传承人杨倩,已鹤立鸡群,在刺绣方面已成绩斐然,在宜春禅博园、温汤都有绣坊,其作品《中华秋沙鸭》、《华木莲》、《红豆杉》、《长尾雉》、《化成晚钟》、《温汤古井泉街夜景图》、《春台晓日》等先后作为宜春月亮文化节礼品送往嘉宾,得到一致赞赏。其事迹被宜春发布、新华社等媒体广泛传播和刊登,被誉为“绣姑”。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