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地情文化

袁州谯楼

时间: 2020-04-02 10:09 来源: 市史志办 访问量:
字号:


    ​宜春城有着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斗转星移,沧桑变行,如今城里的古代建筑屈指可数,袁州谯楼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它座落于原鼓楼路中段,整个楼台卷拱为门,跨街而建,座西朝东,正面(东面)卷拱门首上方额有“鼓楼”二宋。台基通高6米多,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台上楼阁为抬梁木结构重檐庑殿式建筑,通高约7米,南、北两向各有一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大平台。

古时候,谯楼是官署放置鼓、角等器物,用以击鼓报时、击鼓鸣角迎宾建筑,故又称作“鼓楼”或“鼓角楼”。各地谯楼大多以所在地的官署大门充任,与传统衙署建筑座北朝南的格式一致。宜春市境内现在仍保存完好的谯楼——樟树市临江谯楼、高安市大观楼也都是座北朝南的格式。袁州谯楼却与众不同,它不在袁州衙署建筑的中轴线位置,座落格局为座西朝东。显然,它不是一座普通的谯楼。后来,科学家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袁州谯楼是一座古代地方天文台旧址,它之所以采用座西朝东的建筑格式,就是为了利用谯楼南、北方向的两个大平台,作为观测南、北半球星空的观天台。

据史籍记载,袁州谯楼建造应当不晚于五代十国时代的南唐。南唐袁州刺史刘仁赡曾在保大二年(944年),修建谯楼,这是关于袁州谯楼最早的文字记录。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著名理学家张构出任袁州知州,曾重建袁州谯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始有袁州知州滕强恕“筑台为楼五间,原制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值,候筹报时”的记载。这是袁州谯楼作为测时、定时、授时的地方天文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明朝万历初叶,袁州知府郑惇典重修谯楼,专祀袁天罡,“复访精术,料理如初,更漏复得分明。”万历末叶,又有袁州同知李瀚“补铸天罡原造铜璇玑于观天台”的记载。据此,可以证明袁州谯楼曾经长期作为地方天文台的事实。

古天文学界长期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天文台遗址,是元至元十三年(1276)由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古天文台。国外确有实据的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在中亚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的古代帖木儿帝国都城撒马尔罕,系公元14281429年间由该国国王、天文学家兀鲁伯所建的兀鲁伯天文台。显然,上述两座古天文台的建造年代,即便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滕强恕修建袁州谯楼、恢复其观天测时功能的年代相比,都分别要晚了57年和210年。如是,袁州谯楼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天文台遗址的结论,便不言而喻了。最早揭示这一事实的,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古天文史专家薄树人先生。

1991920日,薄树人在实地考察了袁州谯楼之后,当即断定其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这一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后,一时海内外各种媒体竞相报道。19949月,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袁州谯楼进行进一步考察论证,确认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为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天文台遗址。

进入21世纪,伴随宜春市鼓楼片区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袁州谯楼按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原则进行了重建,又依照再现古天文台原貌,展示宜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普及科学知识的理念,围绕袁州谯楼建成了天文主题广场,复制了部分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地震的仪器设施。焕然一新的袁州谯楼,不仅仅是新世纪现代都市中一道美轮美奂的风景,更是宜春人民追思先贤伟绩、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写照。

(作者  林峰)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