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地情文化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

时间: 2020-04-29 16:08 来源: 市史志办 访问量:
字号:

袁州彬江明城墙砖官窑,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官窑遗址群。《彬江镇志》记载:“位彬江街东偏北三公里,小山坡上,袁河边有明洪武年间南京城墙砖窑遗址。“历史上也曾经传说有数万人在袁河北案日夜为朱元璋烧制白色城砖。据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观察,经过六百多年的日晒、雨淋、风蚀,南京明城墙砖有七八处已呈风化状,有些开始剥落,唯有一种白瓷城砖至今仍质地坚硬,棱角分明,表明光滑,色泽亮丽。从这些城砖上钤刻的铭文来看,均产自明代袁州府,从此,明城墙袁州砖窑一举名扬天下。

由于年代甚久,袁州明城墙砖窑一直都埋没在袁河北岸茂密的树林草丛中,拨开繁杂的藤蔓,一座座”馒头“状的砖窑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遍布山野。这种”馒头窑“直径约2.5米,高2米,窑壁结实,有三个烟囱,砖窑里还发现了不少白色残砖。根据窑址内的碎砖尺寸,质地和铭文来看,这里正是明代烧造白瓷城砖的窑址。每窑容量约五百余块,这些烧好的城砖在袁河被搬上运输船后,就一路顺水而下进入赣江,紧接着通过鄱阳湖再进入长江,然后一路东去就到了南京。

前些年,砖窑遗址附近的宋家村,房前屋后到处散落着白瓷城砖,每块重约20公斤,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10.5厘米,质地坚硬,声音清脆。砖两侧,阳文楷书”洪武七年“、”袁州府“等字样,字迹清晰可见,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夫的名字也铭刻在上面。明代袁州府的城砖色泽之奇特、质量之上乘、印文之清晰堪称城砖之最。这些砖窑遗址分布在袁州彬江镇宋家村一带,现存窑址49处,保存完好。加上分宜县也发现了10余座保存完好的城砖窑址,这片窑址在袁河北岸呈三排分布,绵延长达3公里,是迄今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烧造城砖的窑址群。

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对原长达36公里的南京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动用了工匠20余万人,仅烧造城墙砖一项全国就有125个县承担,袁州也在其中。当时彬江一带就有100多座砖窑,上万人昼夜不停的烧制,场面蔚为壮观。袁州”白瓷城砖“制作方法是:先在石板上刻字,再用高质量的布铺上,外面用木框,框内防泥(高岭泥),最后用铅丝刮去多余的泥土。至今保存的城砖印模还清晰地刻有制作年代,如洪武七年、洪武十年等,距今已有630年之久。现在彬江人依然使用白砖烧制技术,其住房不用粉刷雪白锃亮。

在南京古城如中山门等众多青灰色的墙砖中,袁州府烧制的白色墙砖颇为突出显眼,质地洁白如玉,高岭土烧造,几近于瓷砖,铭文清秀工整,砖文一律实行实名制。因此,这种独特的白色明城墙砖被誉为”玉砖“,而成为中国城砖中的极品。实行实名制,奖惩分明。违者或不合格者以及损坏者,轻者鞭打、坐牢,重则杀头。当然,有功就有赏。袁州白瓷窑砖,多次出现有”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赘“的名字。隋赘凭借烧造出的有致的所谓”玉砖“,而使朱元璋眼前一亮,获得了很高的奖赏,在仕途上也扶摇直上,根据砖文记载洪武十年隋赘就被直接提升为广东按察使,真是连身三级而飞黄腾达。据专人对南京城墙的实地考察,此类”玉砖“最多出现在中山门一带,袁州区窑砖最多,也有万载县窑砖,实属罕见。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