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宜春年鉴 / 2007年

宜春概览-气候特征与影响评价

时间: 2009-05-08 10:14 来源: 史志办 访问量:
字号:

【概况】2007年全市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气温显著偏高,暖冬现象明显;春播期天气属正常较好年份,部分地区出现了轻度春分寒和清明寒;汛期(4~6月)降水异常偏少;7~8月全市出现了明显的伏旱;9~12月全市出现了自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明显的秋季少雨天气,出现了严重的秋季和初冬连旱。2007年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雷电、暴雨造成的洪涝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雾等。2007年农业气候年景为偏丰年。

【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2007年我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雷电、强对流、台风、暴雨洪涝及由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雾等。暴雨洪涝:2007年我市先后出现了5次较明显的暴雨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发生,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和短时内涝;其中汛期(4-6月)共发生了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日有3-4天,与历史同期相比属偏少年份。4月22-23日的区域性暴雨、强雷电天气过程:受高空低槽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4月22日开始,我市出现入汛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铜鼓、宜丰、靖安三县出现暴雨,宜丰出现了1小时3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雷雨大风。5月31日~6月2日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受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影响,6月1日开始我市北部出现了较明显的暴雨、强对流天气,其中奉新县、靖安县、高安市、铜鼓县的部分乡镇分别出现暴雨或大暴雨。由于这次过程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河流水位暴涨,水库蓄水迅速上升,部份民房受淹,部分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6月12日晚~14日区域性暴雨过程:6月12日晚到~14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和低涡的共同影响,我市出现了本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我市西南部的袁州、万载、上高降水明显,全部为暴雨,全市中尺度自动加密站雨量超过50毫米的有32站次,最大值为袁州区的湖田乡78毫米。台风:2007年影响我市台风共3个,其中超强台风“圣帕”对我市影响较重。“帕布”、“蝴蝶”等热带气旋的外围云系先后影响我市,并造成局部降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减弱后的低压中心进入我市,致使我市普降暴雨,一些乡镇出现大暴雨。“圣帕”带来的降水有效缓解了持续已久的高温干旱。风雹等强对流天气:6月23日晚开始,我市出现了强雷电、大风、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有23个乡镇累计雨量超过50 毫米,以高安市华林226 毫米为最大;4个县(市)出现强对流天气。7月21~24日,我市处副高边缘,局部午后到夜间出现了短时8级以上雷雨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干旱:1、高温伏旱:今年汛期结束后,我市伏旱明显。仅次于特大高温干旱的2003年;期间全市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30~36天。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全市旱情迅速蔓延,期间降水少、蒸发量大,导致我市二晚栽插期延长,栽插面积受到影响。台风“圣帕”影响后,我市的高温干旱才得到明显缓解。2、秋季和初冬连旱:9月中旬开始,我市降水量异常偏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秋季和初冬干旱。9月15日至12月15日,全市大部地区出现了自19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明显的秋季少雨天气,全市平均雨量仅为45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8成。全市普遍出现重度以上干旱,樟树、丰城等县市连续一个月达到重度以上干旱。雷电:2007年6-7月,我市雷电活动异常频繁,主要集中在3个时段:6月19~22日、6月24~26日、7月10~16日,是近5年来最多的,6月23日晚我市出现了强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年因雷击死亡14人。寒潮:2007年3月3-8日,全市自北向南出现寒潮天气,过程降温为13~15℃,创历史同期寒潮过程降温新记录,过程最低气温全市普遍为1~2℃。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3月3-8日,全市普降中雨,局部大雨,其中5~8日全市出现了短时雨夹雪天气。大风和强降温天气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部分油菜遭受轻度低温冻害,这是继2005、2006年之后,我市连续第三年3月份出现寒潮天气过程。大雾 :2007年我市共出现11次区域性大雾天气,最低能见度在50米以下,因大雾引起的交通事故较多。其中1月25~27日连续3天出现区域性大雾天气,4月11日早晨全(市、区)有8个县市出现大雾天气,是本年范围最大的大雾天气。1月18日,昌樟高速药湖大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因浓雾影响视线,共有11车追尾,2人死亡1人重伤。导致高速公路堵车近4小时,形成一条近10公里的汽车长龙。11时30分许,昌樟高速药湖大桥段恢复通车。2月11日全市又出现大雾,部分县市能见度不到100米,受大雾天气影响,2月11日7时50分至8时30分,沪昆高速公路樟树段发生了多起追尾交通事故,其中造成人员死亡事故达7起,共计死亡11人,伤39人。

【气候影响与评价】气候与农业:2007年宜春市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总体正常偏丰。春播期间(3月20日——4月20日)没有出现清明寒天气,属偏好年景,无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偏高,降水、日照偏少,3月下旬以后天气有利于早稻大面积播种。

农业气象条件主要特点有:冬季无较大雪灾冻害等灾害性天气,气温偏高。春季回暖接近常年, 气温稳定通过10度初日为3月21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市3月16——20日出现平均气温低于10℃的惊蛰寒;汛期强对流天气多,但未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本年最严重的是干旱,创历史之最,从9月到12月上旬,各县(市、区)普遍出现中度干旱,高安、丰城、樟树出现重度干旱,经济损失较往年严重,伏秋干旱对部分晚稻孕穗不利,空壳粒增加。

双季早稻:早稻生育期间(3月下旬~7月中旬),自播种以来,无连阴雨低温天气影响,温度较高、光照充足,苗期光温适宜,有利苗期生长,移栽后天气对返青分蘖有利,没有出现小满寒; 孕穗~抽穗期部分台站出现暴雨,导致全市受灾面积上万公顷,其余大部分时段有利孕穗抽穗;灌浆期气温高,有利籽粒饱满,空秕率低。总的来看:今年早稻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利多弊少,有利早稻生长发育,为平偏丰年景,单产较2006年增加。

双季晚稻:晚稻生育期间(6月中旬~10月中旬)农业气象条件的主要特点是:播种期,气象条件中等,苗期雨水多,移栽后,由于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晚稻分蘖缓慢,且分蘖数较少,对有效分蘖形成不利。孕穗期天气较好,积温高,有利灌浆壮粒,寒露风出现在中旬中后期,不受其影响。成熟--收获期以晴为主,昼夜温差明显,有利晚稻成熟归仓。总的来看:2007年双季晚稻生育期间气象条件中期较差,前后期较好,利略大于弊,为平偏丰年景。

油菜生育期间,苗期雨水均匀,无强冷空气影响,有利幼苗安全越冬;现蕾期温高光足,有利油菜丰产架搭成;3月连阴雨多,中旬出现春季低温阴雨天气,下旬未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0度,对油菜有不利影响;成熟期大部时间光温适宜,有利成熟。今年油菜单产为近5年最好年份。

棉花生育期间(4月中旬~10月)农业气象条件的主要特点是:播种期间光温水配合较好,利于棉花制钵、播种、育苗;苗期晴雨相间,有利发棵;现蕾期全市暴雨多,但棉区主栽地降水不形成积涝,有利棉花现蕾;开花期旱地棉花出现轻度旱灾;裂铃期旱情得到缓解,气象条件适宜棉桃生长及棉纤维伸长;自9月中旬至10月全市降雨量在2.3——31.7毫米之间,出现较严重旱情,棉区灌溉条件较好,棉花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正常年份。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